南京洋女婿拍的抗疫纪录片火遍全球,他说秘诀是…

2020年07月07日 16:30:22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在中国生活7年了。

  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爱吃鸭血粉丝汤,会做几个中国菜。

  7年前,他在日本NHK和东京电视台拍摄纪录片,借着工作的机会,爱上了中国和一个中国女孩,7年之后,他放弃了日本的工作,来到了中国,定居在妻子的故乡南京。

  他依然在拍纪录片,从前拍日本给中国人看,现在拍中国给日本人看。

  6月26日,竹内亮拍摄的抗疫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全网上线,用10个在武汉的人物故事,向外界传递真实的武汉。这部没有脚本、时长1个小时的纪录片,在短视频风靡的时代获得了出乎意料的胜利:上线不到24小时,播放量已超过2500万次。6月29日,这部纪录片成为豆瓣热门书影音排行榜第二名,热门电影第一名。

  01 “我们把老板送进医院了”

  加入竹内亮的团队之前,摄影师阿浩一直觉得纪录片导演应该是严谨的、规范化的。“该进行这个过程就进行这个过程,该采访什么问题就采访什么问题。”这种印象在和竹内亮共事得到巨大的颠覆:竹内亮完全根据自己的心情来,拍摄过程中的灯光、画面全都交给他们:“我们觉得OK,他就很OK,有时候我们觉得不OK,他也很OK。”

摄影师阿浩

  和这样随性的老板在一起共事,一定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果然,4月初,竹内亮提出,想去武汉。

  其实2月份,竹内亮就冒出了想去武汉的想法,但直到4月份武汉解封,他才正式在公司的全体会议上提出想去武汉。朋友们都很反对:“你不要去武汉,那里很危险。”员工里也有一部分表示反对,但更多的人赞同。最后,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竹内亮带了4个人一起出发去了武汉。

  阿浩是这4个人中的1个。

  拍摄进行到了第7天,阿浩经历了拍摄过程中最刺激的事情。那天晚上,阿浩正在房间洗澡,同屋的另一位摄影师收到亮叔微信,让他去一下他房间。同屋以为是拍摄上的事情,就去了,过了会儿,同屋跑回来叫他,告诉他:“亮叔好像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发生了。”

  他们奔过去一看,亮叔在床上躺着,翻来覆去地哼。他们迅速拨打了120,亮叔被抬到了医院。

  最后检查出是尿路结石,人无大碍。第二天,医院就让他出院了。

  阿浩回想平时生活,他们吃饭的时候亮叔不吃,就说自己不饿,要么就吃一点点。“一个40多岁的人,不吃饭喝水,酒喝得又多”,阿浩想了想,总结了一下,亮叔的这次突然得病是“情理之中,每天这样肯定是该得病了”。

  病在床上的竹内亮没忘记让两位摄影师把这段难忘的医院夜奔拍下来剪进《好久不见,武汉》的成片里。纪录片里,护士问他,“这些是你的朋友吗,大晚上把你送到医院。”三个人尴尬又不失礼貌地呵呵一笑:“我们是他的员工。”

  躺在床上的竹内亮一边哼哼一边竖着大拇指:“(给你)奖金”。

  另一位摄影师回了一句:“奖什么金啊,萍姐(竹内亮妻子)跟我聊了,你要被教育。”

  阿浩觉得,这个纪录片导演太“不正经”了。

  02 一个被微笑劝退的日本人来到了中国

  日本传统的拘谨感和距离感似乎在竹内亮身上并不见效。他更像是一个随性的人:拍纪录片不用脚本,对画面和画质也没有过分的苛刻。在他之前拍摄的纪录片里,经常会有不明所以的路人出现,甚至带偏采访对象,把导演晾在一边。

  在最近播出的《好久不见,武汉》里,在一个采访对象的家里,他饶有兴趣地吃着零食,先是苹果,再是薯片,一抬头发现采访对象哭了,愣了好几秒。

  但竹内亮回忆自己的家庭,并不是一个背离传统的家庭。竹内亮的母亲是一个特别典型的日本人,讲究礼貌,担心给别人带来麻烦,也不会跟别人说心里话。从初中开始,竹内亮越来越觉得这样不对。他觉得做人应该把自己放开一点,不要那么客气,“互相添麻烦是最好的交流。”

  2001年,竹内亮第一次来到中国,在长三角的一个城市的便利店,一个服务员随手把找零的零钱扔给他,这让他觉得很意外。在日本,他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场景,每个服务员都一样,礼貌,带着职业的微笑,从来不会发生把钱扔给顾客的事情。

  第二天,他来到了另一个便利店,服务员特别热情,一直在跟他聊天,随意又温和。他再一次觉得意外:在日本,服务员从来不会跟陌生的客人搭讪聊天。

  两次截然不同的便利店购物经历就像是一个提醒:在日本以外的地方,可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你可以很随意地生活。这一点让竹内亮特别触动。

  在一次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他遇到了中日文翻译赵萍,这个漂亮、认真、严谨的南京姑娘日后不仅成为了他的爱人,生意上的伙伴,更加深了他和中国的联系。婚后第6年,竹内亮提出,想去中国发展。

  反对声音最大的就是赵萍。没有人能理解,一个在日本工作稳定、有房有车、婚姻稳定的人,为什么突然想放弃一切来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发展。竹内亮给出的理由就是喜欢。喜欢中国的多元,想把真正的日本介绍给中国。

  竹内亮花了一年的时间,用“热情”说服了赵萍,13年,两人带着儿子回到了南京。

  03 撕标签的人

  十三四岁的时候,竹内亮就开始看电影。每天两三部,第一部电影是什么他已经不记得了,但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富兰克林·沙夫纳的《人猿星球》。

  这部颠覆人和动物之间地位关系的科幻电影刷新了竹内亮的认知。“平等”的理念开始萌发,直到现在,他也不愿意去打蚊子,总觉得各类生命都是平等的。更为重要的是,他开始学会用另一个视角看问题,更多地,他开始注意到人,开始关注平凡小人物的世界。

  他喜欢新闻,也喜欢电影,以前考虑过做记者,也想做导演,后来选择了做纪录片导演,是维持两者的平衡。

  来到中国以后,竹内亮拍摄了自己主导的系列纪录片《我住在这里的理由》。在这部纪录片里,他把视角重置,以住在外国的平凡的中国人的视角,比如在京都开民宿的中国人、在日本从事相扑的中国选手……去看当地的社会。没有脚本,随性率直,这个系列的纪录片将他的想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也因此得到了很高的口碑。

  很快,纪录片里出现了在中国居住的外国人:在广州开居酒屋的日本老板、住在大理农村的日本女性……视角转换之间,他是带领观众游走在不同文化之间的导游,也是帮助两个国家的人理解对岸的文化的人。他把外界贴在两国文化上的标签撕下,让人们感受最真实、最淳朴的本地文化。

  同样的初心,才有了《好久不见,武汉》。十个人物故事的选取也是“外国人想知道的事情”,比如华南海鲜市场,比如花10天建成的雷神山医院,比如在这场灾难中失去了家人的人。

  他在豆瓣上写道:“所以我想自己去看看,把真实的武汉传达给外国人。”

  他喜欢真实的事情,并愿意为之付诸热情,这让他有动力撕下外界固有的成见标签。他回忆起他以前在日本拍摄流浪汉的情景,没有回报,没有好处,流浪汉根本不愿意搭理他。他凭着热情去采访和交谈,一遍遍地磨,最后得到了三四个人的故事,那是他搭讪了100多个人的结果。

  他也相信真实有市场。《好久不见,武汉》推出之前,大家都很没底,一部时长1个小时的纪录片,到底会不会被大家接受?

  市场给出了答案。很多网友评论:“非常友好地将武汉真实的状况展现了出来”“看见了在新闻里看不见的中国人的一面”“看见了我非常喜欢的充满人情味的中国人”……

  更多的网友说,自己看哭了。

  这让竹内亮很有底气地告诉媒体:有意思的、有内容的纪录片还是会有人看。他觉得,中国的年轻人不喜欢形式主义的东西,虽然有人喜欢娱乐节目,但还是有人喜欢真实的东西。他认真又诚恳地在前500多条留言下一一回复,后来评论量越来越大,他回复不及,才渐渐不再回复。

  一个住在中国的日本人,娶了个南京女孩,之前向中国介绍着日本,现在向日本乃至世界介绍着中国,甚至他的出生日期都那么富有意味:1978年10月23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在东京互换批准书,条约正式生效。人们把他看成中日友好交流的桥梁,我问他,你怎么看待这种称号?

  他摇摇头,说:“不需要,我就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已,没有那么伟大。我只是一个拍纪录片的大叔而已。”

  说完,他从会议室的地上顺手拿起一瓶喝了一半的矿泉水,咕咚咕咚喝了一大口。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 记者/金晶、顾倩颖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