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浸润的运河之城!看黄金水道如何成就无锡繁华

2020年07月03日 15:53:45 | 来源:无锡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自古以来,运河两岸便是“商贾云集、船乘不绝”。尤其到了近代,“四大码头”的传奇、民族工商业的繁荣都与运河息息相关。

  而要说到当下,运河对于无锡经济的影响依然不容小觑。

  无锡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一条穿城而过的大运河,为城市带来了无尽的商机与可能。

  明清时期,无锡成为与汉口“船码头”、镇江“银码头”齐名的“布码头”,无锡米市居全国四大米市之首。

  到了近代,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巅峰时期,无锡号称拥有各类民营企业三百多家,而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遍布于运河两岸。

  无锡古运河研究会专家组成员富耀南介绍,茂新面粉厂1902年由荣氏兄弟创建,加工面粉,当时50吨、60吨的小麦能够经由运河水道直接到码头,苏北的小麦进来之后进了仓库,当年一天生产三千多包面粉。当时运河沿线都是企业。

  上世纪五十到九十年代,出于航道运输的需要,无锡绕城开挖新运河,无锡古运河的货运功能被逐渐取代。不过,失去了传统地位的古运河,在一度沉寂之后,又找到了自己新的角色与未来。

  这里是享有“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美誉的清名桥古运河景区,因为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江南枕河人家的风貌,这里已经成为本地土著与外地游客追梦江南的必至打卡地。

  江苏古运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朱琳介绍:“清名桥古运河景区年接待游客有2200多万,其中还有日韩欧美澳洲的游客,就是冲着我们这个保存非常完整的江南古运河的生活方式和我们打造的众多文化产业集群来的。

△古窑博物馆

△丝业博物馆

  从跨塘桥至清名桥1.5公里长的古运河段,至今仍存有寺、塔、桥、窑、宅、坊等众多文化遗存,是锡城鲜明的文化特色之一,也是整条京杭大运河中保存风貌最完整、历史遗存最多的“黄金水岸”。

  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推进,曾经“出门见河,抬脚上桥”的古运河生活不仅在这里得到了最佳呈现,也正在成为老城厢里新的经济增长极。尤其是随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被正式提上日程,运河经济也正在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无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副院长王建华说:“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的落脚点在江苏,江苏看无锡,无锡看梁溪,里面有很多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些遗存串珠成链之后,都会在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中有很好的呈现。

  而对于京杭大运河无锡段来说,作为南北水路货运的主动脉,同样也正在迎来航道发展新的未来。2017年,国务院将无锡定位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如今以京杭大运河为主体,锡澄、锡宜一体化的运河航道改造升级工程,已初见成效。

  无锡市交通运输局航道处刘震宇介绍,一体两翼的大运河建设格局,将大大提升运河的货运能力,以前无锡的大型货运船只要经由镇江进入长江,随着京杭大运河无锡段、锡澄运河的升级,无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通江达海。

  用数字化技术给运河赋能,其实早就不是一个新命题。早在五年前,无锡就率先于全国上马了感知航道技术,以物联网为抓手,对运河的船只流量、航道安全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流域大数据监测。与此同时,随着运河沿线美化、亮化、河道清淤等工作的不断推进完善,大运河,这条祖先留下来的黄金水道,正展露出新的活力与魅力。

  刘震宇透露,现在运河的货运量相比改造前翻了一倍,京杭大运河年货运量达到了1.8亿吨,是沪宁高速年货运量的5倍以上,相当可观。现在沿线绿化带,景观带都在升级,运河已经成为了市民散步的好去处。

  一千多年前,为了运输需要,隋炀帝杨广开凿了京杭大运河,后世虽经多次改道、开挖,然而作为沟通南北的经济大动脉,货运,始终是大运河最实际的功能所在。只是相比当年,今天的大运河航道标准正在被不断提升,超大型的运河船只可经运河无锡段,由江阴船闸进入长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通江达海,运河自此又被赋予了新时代更恢宏的使命。

  相关新闻大河之舞!《河之始兮》寻找无锡运河记忆

  (来源/无锡发布 编辑/刘静)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