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发布”青春力量 见证“80后”“90后”的耀眼“蝶变”

2020年04月15日 23:30:38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荔枝新闻专稿 编辑/陈浩 王烨

  春暖花开,万物生发,从来没有哪个春天,让我们如此期待。从“武汉加油”到“武汉你好”,被新冠肺炎疫情按下“暂停键”的武汉,8日正式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随着武汉“解封”,城市的春花次第盛开。在这场疫情大考中,众多“80后”“90后”医务工作者挺身而出,冲向战场“最前线”,冲在 “最前面”,在战“疫”一线形成了坚实的战斗堡垒,他们挥洒青春的汗水,发挥青春的力量,留下了青春的印记,他们在抗疫中成长,为青春写下了亮丽一笔,用坚守与奉献为患者带来生命的春天。

  4月14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依托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荔枝云技术平台”,发布5位“江苏最美青年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这5位最美人物来自于护理和检验一线,他们身披白色战袍,以舍我其谁的勇气,挺身而出;以奋不顾身的决然,一往无前,与祖国的需要同频共振。一个个感人的瞬间,一段段动人的故事,展现了“80后”“90后”的青春“蝶变”。

  在红区护佑生命的 “南丁格尔”

  王任重 江苏对口黄石支援队队员

  江苏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师

  今年刚满30岁的王任重,在江苏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从事护理工作8年了。2月11日王任重踏上支援黄石的抗疫征途。凭借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王任重被任命为黄石市中医医院的重症护理组组长,每当有紧急情况他总是冲锋在第一线。

  2月23日深夜,病区2床俯卧位病人鼻腔内大量出血,血压持续下降。正在值班的王任重发现异常,立刻与医生沟通,第一时间将病人由俯卧位改为侧卧位,压迫止血。同时加强气管插管的气囊压力,避免血液流入下呼吸道,加重感染。为了找到出血点,王任重与患者面对面的距离不到10厘米。在一系列的紧急处理后,患者的出血慢慢止住,血压恢复正常。

  护理工作,不仅是对患者的生理护理,心理上的护理同样重要。75岁的张先生因感染新冠肺炎住进了黄石市中医医院,因年岁已高,还伴有肾衰竭等基础性疾病,张先生病情持续恶化,几度昏迷被转入ICU治疗。ICU外家人焦急万分,但因为疫情管控无法进入医院探视,ICU内老人生命垂危也非常想见到自己的儿子。王任重联系老人家属录制视频,一遍一遍播放给老人看,鼓励老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除了照看病房里的重症患者,王任重还主动承担起病区感染控制的工作。他每天都会背着40多斤重的消毒喷雾器,穿梭在病房的各个角落,对所有仪器设备、门窗、地面进行消杀。

  随着疫情形势不断向好,黄石市中医医院的危重症患者逐渐减少。工作出色的王任重被调至黄石市中心医院,负责ECMO(体外膜肺氧合)患者的护理。而在此之前,王任重没有护理使用ECMO病人的经验。他化压力为动力,积极寻找相关资料自主学习,并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向同事们请教使用ECMO患者的护理要点。管道预冲连接、血气分析、调整抗凝剂剂量等这些专业的操作,3天时间内王任重全部熟练掌握,为重症患者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

  3月27日,黄石最后一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出院。疫情期间,江苏共派出362名医务人员对口支援黄石开展医疗救治,治愈新冠患者880例,治愈率96%以上。47天在黄石的坚守,王任重拼尽了全力,也get(掌握)了不少新技能,去时雄心壮志,归来收获满满。没有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他说,被国家需要、被社会需要是一种幸福,此行,无悔。

  我在武汉的夜与昼

  陈飞 第五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队员

  鼓楼医院肾内科血液透析中心护师

  2月13日,陈飞作为第五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启程奔赴武汉。来时正是武汉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为了避免父母担心,陈飞选择了暂时隐瞒自己援汉的事实。陈飞是个不善言辞的小伙儿,他的日记本却鲜活地记录了这位“90后”男护师在武汉的日日夜夜。

  3月12日 星期四 多云 武汉 

  “这是我来武汉的第28天,也是我进驻武汉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第25个夜班。凌晨两点半,病区71床54岁的叔叔血氧、血压突然变化,比我一点钟接班时下降很多。”

  在武汉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病区,陈飞负责凌晨1点到5点的班次。这个时段是人的深睡眠时间,也是病人情况最容易恶化的时段,陈飞从来不敢放松。12日凌晨,陈飞发现了一位患者的血氧、血压下降得很快,他及时与医生沟通,并配合对患者实施了抢救。如果迟5分钟,病人可能面临生命危险。同事说,陈飞很少见到武汉的白天,却在黑夜守护着患者的安全。

  3月17日 星期五 晴 武汉 

  “今天,病区里的一台血压计出现了故障,病人的血压不能及时测量,综合数据无法按时上传,最终将会导致主治医生无法根据病人实时状况对症施治。这时候,男护师的延伸功能要上线了!”

  选择护理工作,那就要踏实、勤勉和奉献。除了对病人的护理之外,陈飞还有一项特殊的技能,像打印机、血压计这些常用设备容易出现小故障,到了晚班,陈飞都能修理好,小伙伴送给他一个外号——“田螺姑娘”。陈飞总是为小伙伴们提供着力所能及的服务。

  3月23日 星期二 阴 武汉  

  “5天前,武汉市第一人民医院患者全部出院,我们支援湖北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我很自豪,我知道这里面也有我的一份心血。”

  患者做一次血滤要6-8小时,陈飞就要细致陪护6-8小时,这期间,不能喝水、吃饭、上厕所,看到比自己儿子还小好几岁的陈飞,患者的心里充满了心疼与感激。随着武汉市第一人民医院患者全部出院,陈飞转战湖北省人民医院感染病区,他的班次也换到了白天。在病人熟睡时,他会看看窗外的春天。来了一个多月,他细细品味到了白天武汉的美。

  3月31日 星期三 阴 武汉 

  “今天是告别武汉的日子。48天,从瞒着父母出征到带着荣誉归来,这段经历值得我自豪一辈子。”

  从2月13日奔赴武汉,到3月31日完成任务,48个日日夜夜,陈飞与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家人的眼里,他内向、不爱说话;但是在患者眼里,他是可以帮助他们走向健康的守护者;在大义面前,他是随时出征的白衣战士! “哪里有需要,哪里必有我!”

  逆行“疫”线的排头兵

  陈  强 江苏对口黄石支援队应急检验队队员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科员

  在抗疫一线,病毒标本的检测,是患者确诊和疫情防控的关键环节,从事这项工作的疾控人员也被称为这场战役中的“隐形战士”。得知湖北省新增疑似病例过多,病毒核酸检测能力告急的消息后,1992年出生的陈强主动请命、出征黄石。

  1月31日凌晨,陈强和江苏省疾控中心的5名同事一起抵达黄石,即刻就投入了紧张的战斗。2月1日,黄石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就有43例,大量疑似病例和高危人群散落在社区,而黄石市疾控中心只有三名检验人员,每天检测量只有20份,根本无法应对暴发增长的检测量,大量样本就此积压。为加速检测、清理积压的样本,陈强作为江苏援黄石应急检验队中最年轻的队员,承担起最苦最累的活儿。

  样本检测最危险的一步就是核酸提取,按照“三级防护”的要求,穿上防护服、隔离衣,N95口罩、护目面屏,再套上鞋套和两层医用乳胶手套,在负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进行操作,十个步骤忙下来起码要六个小时。操作难度如同戴着棉手套去缝绣花针,每一次打开样本的盖子,都容易形成气溶胶,这如同病人在面前咳嗽,风险可想而知。零度的实验室内,陈强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一干就是八九个小时,每一次下班时都是浑身湿透。

  陈强和同事们改进检验方法和规范实验流程,极大提升了黄石市疾控中心的检测能力,每天检测数量提高到了200份,检测速度提高了十倍,迅速完成积压的检测任务。除此之外,陈强还要深入到医院、社区等场所进行样本采集。2月15日黄石市精神病院出现了发热病例,如果不立即检测隔离就会出现群体性感染。针对精神病患者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陈飞克服困难,最短的时间内检测130多人次,确保检测的顺利完成。

  2月17日,湖北省政府下达命令,要求完成所有疑似、高危人群的核酸检测工作。陈强再次请缨,连续通宵加班攻坚。2月21日他和团队共计完成了431份的检测任务,他个人检测近百份,创下了全国17只省级应急检验队最高记录,黄石市提前两天完成检测任务。

  在工作之余陈强还编撰了4份技术指南,对当地十三家医疗卫生机构的125名医护人员进行系统培训,让“江苏经验”、“江苏模式”在黄石落地生根,给当地留下一只带不走的公共卫生队伍。

  精准地检测好每一份样本,为患者赢得更多的救治时间,这场战役中,陈强勇往直前,他的字典里没有“退缩”二字。

  抗疫电波里的“90后”女战士

  金曼丽 第七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队员

  江苏省人民医院胸外科护士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苏鄂连心,共抗疫情。各位同事晚上好,又到了我们‘战地声音’的直播时间了。我是今天的主播,胸外科的金曼丽。”每天晚上7点,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战地声音”节目准时直播。这位女主播名叫金曼丽,今年25岁。作为医疗队的临时团支书,她和同事们一起策划了这档节目,在这个简易的直播间里,向大家传递最新的工作安排和医疗队动态的任务。

  从2月底开播到现在,节目已经制作了四十多期,渐渐成为队员们晚间最具仪式感的集体活动。金曼丽也因此成为“抗疫”电波中最为人熟知的90后女战士。

  2月中旬,金曼丽所在的医疗队整建制接管了武汉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病区。这里的患者没有家属的陪伴,喂饭、喂药甚至排泄物擦拭,这些繁重的护理工作都需要金曼丽他们来完成。3月3日,病区收治了一位老年重症患者,当晚要实施ECMO(体外肺膜氧合)手术。情况危急,金曼丽临危受命,一人值守三个小时,安慰病人、备血、备皮,为患者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3月下旬,武汉市第一医院的新冠肺炎患者全部出院。金曼丽所在的医疗队转战武汉金银潭医院,对“疫情最后一公里”发起总攻。1米58的金曼丽原本只有92斤,而她面对的患者无论是身形还是体重都远超过她。翻身、擦拭、处理创口等,几天繁忙的工作下来,金曼丽瘦了6斤。

  4月1日金曼丽在隔离病区的护理工作全部结束。而她依然在医疗队其他工作岗位上继续奔忙着。火线护士、战地主播、视频摄像、短片编辑、宣传稿记者,金曼丽自己也没有想到,这次武汉抗疫的经历让自己忙到飞起。

  随着病人的逐渐减少,医疗队的战斗进入尾声。金曼丽也在策划最后一期的战地声音。“若我归来,请不要为我特殊安排。只想在接着上班的时候,和同事们打个招呼,就当出差回来。若我归来,最想吃的是妈妈做的饭菜。只一盘绿油油的青菜,许久未尝,味蕾深爱。”

  金曼丽的妈妈也是一名护师,面对疫情,她主动请战,却未能成行。金曼丽与妈妈的连线,展现了一家两代医护工作者义不容辞的担当。大时代之下,和金曼丽同龄的“90后”经历着成长的蜕变,有着属于他们的“小确幸”,同时他们也在承担着所肩负的责任。

  我是一颗奔跑的“螺丝钉”

  姜斐 第三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队员

  江苏省肿瘤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护师

  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从2月2号到3月25号,第三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姜斐在这里奋战了53天。3月30号医疗队转战武汉市肺科医院,姜斐在重症监护室临床一线继续奋战,护理办公、护理病患,不管是医疗队哪个岗位,姜斐就像一颗奔跑着的螺丝钉,把她钉在哪里,她就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好作用。

  2月2日,姜斐到达武汉。医疗队整体接管病区,需要有人在护理办公的岗位上,虽然不用穿着重重的防护服,可大量的协调处理工作也容不得丝毫马虎。这需要护师有长期护理办公的经验,同时还要能够很快学习新的系统,姜斐被医疗队调整负责护理办公工作。一张办公桌,一部电话,一台电脑,护理办公,成了她的工作岗位。

  护理办公,是医生医嘱和患者接受治疗之间的纽带,医生产生的医嘱,都需要通过主班,去转化为具体的执行措施,然后再到病人的治疗,这个过程中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姜斐发现,救治病人,每个岗位和环节都不可或缺。虽然没有参与重症病区的一线护理,但这些繁杂琐碎的事务一样需要细心严谨和责任心。最多时,一天处理55个病人的医嘱和材料,打几十个电话协调。50多天细碎的工作没有出任何差错,这对姜斐来说,是份让她满意的成绩单。

  从3月份开始,出院的病人增多,最多时一天六个人。她帮病人办理手续、联系家属、转院车和集中隔离点,看到患者出院时的笑容、感恩的泪水,那一刻是她最快乐的时候。3月25号,江苏医疗队整建制接管的病区所有患者出院,累计收治患者77人,治愈出院患者60人,其余患者转科室或转院,实现了患者零死亡。

  3月30号江苏队转战武汉市肺科医院。在这里,姜斐调整岗位,进入重症监护室,在临床一线护理病患。来时,武汉清冷,下过雪。如今,春暖花开,武汉解封。她相信,孩子们肆意在阳光下奔跑的日子,很快就会来了。

  为了能让更多的孩子在阳光下欢笑、奔跑,姜斐毅然选择逆行。出征武汉前,她把自己十几个月大的儿子送到了南京高淳父母家中,如今姜斐已经有2个多月没有见到孩子和家人了,在荔枝云技术平台,一家人实现了线上的团聚。家人的支持,让姜斐的出征没有后顾之忧,看到姜斐在历练中的成长,家人也倍感欣慰。像姜斐一样奋战在抗疫一线的“80后”“90后”,他们是父母的孩子,也是孩子的父母,他们不是生而勇敢,却选择了勇敢。

  “国家有难,战“疫”有我!”,这是青年突击队员们冲锋一线的铮铮誓言。在最好的年华,做最有意义的事情,面对疫情,“80后”“90后”毅然出列,交出了一张让祖国放心、让人民满意、让父母自豪的优异答卷。他们是奋战的火,是温暖的光;是光明的使者,是希望的使者;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