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来,他两次援疆,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援疆支教教师的使命和担当,用赤诚的心,铺就援疆的路,彰显大爱情怀,造福边疆百姓,也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了精彩的一笔。他就是伊犁州优秀援疆教师——来自扬州市邗江区瓜洲中学的英语教师张德胜。
6次地震,2次骨折,各种不适应
2012年6月,张德胜主动请缨,来到西部边陲——新源县,开始了他的第一次援疆支教生涯。刚到新源,在见面会上,张德胜说出铮铮誓言“我保证,做一个最勤快、最认真、成绩最好的支教教师”。在新疆的一年半时间,他正如这誓言,发扬奉献和吃苦精神,勤勤恳恳工作,出色地完成了援疆任务。
新源县自然条件恶劣,生活条件艰苦。苦涩的碱水、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常年零下十多度的酷寒、与内地完全不同的饮食习惯,让张德胜出现了腹泻、流鼻血、咽部肿痛等多种症状。在困难面前,年近六旬的张德胜没有退缩,在最短时间里克服了气候关、生活关、思乡关。他说“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没有扬州教师克服不了的困难”。
水土不服还是小事,地震突如其来的造访更让人措手不及,常常上课时地震就来了,整个教室会出明显的抖动。刚遇到地震时,张德胜还有点害怕,但是遇到次数多了,就不当一回事了。“一年多时间里,已经练就了‘地抖我不抖’”的心理素质。”仅2012年到2013一年间他就经历了6次地震。
援疆队伍驻地距新源二中有4.5公里,张德胜每天要步行往返4次。2012年冬天,新疆新源遭遇了20年不遇的极寒天气,室外平均温度零下29℃。地上的积雪有一米多厚。一天中午,张老师下班途中在雪地里不慎摔了一跤,导致臀部骨折。还有一次,也是在雪天,地滑摔跤导致右脚背骨裂。两次受伤,即使是疼痛难忍,张老师都选择了坚持,学校强迫他休息,他在床上仍坚持备课、批改作业。
首次援疆开启新源学生的“智慧之门”
张德胜接手的是新源二中高三的一个班级,突然来了个外地老师,学生们一开始还有点抵触,张德胜为了尽快融入到孩子们当中,早上,他和学生一起拖地、打扫卫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中午,他留在学校和学生们一起吃饭,主动与学生谈生活、说人生、聊世界;休息日期间,他经常走访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家庭困难,然后组织援疆教师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捐资助学活动。慢慢的,张德胜与学生们打成了一片,学生从心里接受了这个外地老师。有一个哈族学生叫塔立鹏,一开始很抵触张德胜,后来张德胜发现他的鞋子总是沾满了黄泥,一问才知道原来他家住在山区,上学需要走山路,张德胜就陪他走了几次回家路,边走边和他聊天,中午吃完饭还会单独有针对性地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就这样,张德胜的真心感动了塔立鹏,英语成了他最爱上的课,2013年塔立鹏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他对张德胜说“张老师您不仅让我考上了大学,还是唯一一个陪我走回家路的老师,我会永远记得您”,这句话让张德胜一直记在心里。
新源当地的学生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张德胜采用了“降低难度、调动兴趣、多加鼓励”的教学方法,逐渐使学生爱听、爱学、爱动脑。每天上课前,他总是先精心准备教案,以培养激发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课堂上,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诙谐的语言吸引学生,以通俗的讲解和耐心的辅导抓住学生,在循循善诱中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经过他的努力,他所教的班级当年总共51人,49人考上了重点本科!张德胜的付出,受到了当地师生的一致好评,新源二中校长陈启平说:“你的到来,尽管时间很短暂,但是可能会影响到孩子们的一生”。
2014年1月张德胜首次援疆即将结束,师生们都舍不得张老师回扬州,他们组织了一场欢送会,活动中张德胜和师生共唱《我和我的祖国》,很多师生都在那一刻流下了眼泪。
二次援疆实现“输血”到“造血”
回到扬州的张德胜如往常一样进行着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但他心中氤氲的那份援疆情却从未间断过。2018年8月,他再一次踏上了援疆之路,这里的一切对张德胜来说已不再陌生,每个人见面都用同样的语言和他打招呼:张老师回来了,欢迎张老师回家。
这一次来,张德胜一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离疆能留下什么?他萌生了一个想法,不仅要教好几个班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把扬州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传递给当地教师,这样才能惠及更多的学生。这是一种“造血”功能,比起“输血”要有意义的多。
于是张德胜老师多次开设专题讲座、开设公开课,组织听评课,指导英语组教师进行全校性的集体教研,在“青蓝工程”中与青年教师签订师徒结对协议,并有效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交流活动。他说:“既然来了,就一定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成绩,就要把它做成人生旅途中精彩的一程,这样才能对得起援疆工作。在教好学科的同时,更要给当地老师们传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在学校开展‘传帮带’,培育建设一支能力型、学者型、留得住的骨干教师队伍。”2018年至今,张德胜编写了共计八十多个课时的导学案,八十多个课时练习,开设了县级公开课五次,英语专题讲座七次。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张德胜老师的帮助下,2019年新源二中整个高三年级高考英语均分提高了近20分。
张德胜说:“援疆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担当,他肩负着扬州父老乡亲的重任,起到扬州和新源文化传播的桥梁,这几年来,他和新源的师生们的友情越来越深,他要尽自己所能帮助新源的教育事业,援疆三年路,一生援疆情”。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张德胜先后获得“伊犁优秀援疆老师”、扬州“十大教育新闻人物”、“感动邗江教育新闻人物”等荣誉称号。
来源 | 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编辑 | 谢天、郑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