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菰烧肉,是入冬后扬州人餐桌上一道不可缺少的美食。眼下正是茨菰收获的季节,《关注》记者专程来到“茨菰之乡”宝应,体验农民采摘的辛劳,分享丰收的喜悦。
上午,宝应望直港镇的茨菰种植大户顾云兔正穿着防水靴,肩扛水枪,手持水管,在茨菰田里忙碌着。他告诉记者,茨菰长在泥里,用水枪一冲就浮上来了。顾云兔今年50多岁,从小跟着父母种茨菰,是当地有名的种植高手,承包了70亩茨菰田。每年6月到了茨菰栽种的季节,高温烈日下,得忍受着蚊虫的叮咬,追肥、治虫,经常滚得一身的泥巴,相当辛苦。
11月,茨菰成熟,顾云兔每天早上6点下田,傍晚5点多天黑收工,一天10几个小时全呆在大田里,指望着能有个好收成。“今年的茨菰口感比往年要好些,又白又大。”他开心地说到。顾云兔介绍,采茨菰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采收时必须始终向前弓着身体,防止被水枪的反作用力摔倒。而拖动一根几十米长的水管更是费力,时间一长腰酸背疼手发麻。
随后,《关注》记者借了双胶皮靴穿在身上,信心满满地下田体验采茨菰。谁知穿戴好刚下田,就一个踉跄差点摔倒。田里都是泥水,不仅很滑,而且还有很多坑,顾云兔赶紧上前指导,告诉记者必须要用上腰部力量,同时配合八字步,才能稳住身体。
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在顾云兔指点下,记者终于可以采收茨菰了,但干一会儿就干不动了。再看看“师傅”顾云兔,拿着水管,每走一步脚就像扎了根一样,平稳有力。而记者拿着水管,走在田里歪歪扭扭,由于水管有很大的后坐力,才冲了一会儿,记者就累得直不起腰来,连连叫苦!
记者了解到,宝应是著名的“中国茨菰之乡”,今年宝应茨菰种植面积达到5万多亩,产量预计6万多吨,产品卖到全国各地,还远销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顾云兔等茨菰种植大户们,都在累并快乐着,在辛勤劳作中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顾云兔介绍,今年他承包的茨菇田产量较高,和去年相比,每亩增加了千斤,付出的劳动有所收获,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另一位茨菰大户顾爱军表示,他家的产量也比去年有所提高,达到了每亩2000斤。宝应曹甸镇农服中心负责人表示,水生植物每年产值达到3000万左右,极大地提高了种植户的经济收益,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
来源: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编辑:陈菲菲 彭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