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大运河是一条流动的文化之河,促进了中国南北方文化的交融,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大运河江苏段是运河全线历史最悠久、文化遗存最丰富、经济社会发展最先进的段落、延续了2500余年江苏历史文脉,孕育了一座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凝结了江苏人民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民间智慧,是江苏生生不息的历史文化“活化石”。
记者近日从省住建部门获悉:为建设好大运河文化带,统筹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我省正多方努力实施大运河江苏段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
——确立法定地位 构建制度体系
运河文化物质性保护日益走向规范化
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城乡聚落作为运河历史的物质载体和文化遗存的展示空间,在数代人的生产生活中不断绵延生长。这些底蕴深厚的城、镇、村千百年来就像散落在运河周边的一颗颗“珍珠”,见证了运河沿线昔日与当下的繁华景象。
为保护好这些遗存的“珍珠”,江苏省积极推进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申报、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会同文物部门组织各地申报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截至目前,江苏段沿线共有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3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9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7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以及5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56个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
与此同时,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印发了《关于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的意见》,提请省政府转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我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申报认定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历史文化保护的工作制度和技术规范,为江苏特别是大运河沿线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保护奠定了法律基础和技术支撑。
——完善规划体系 确立实施路径
总体实现运河文化物质性保护规划全覆盖
据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介绍,多年来,江苏积极开展大运河文化带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体系,总体实现了保护规划全覆盖。
目前,大运河沿线除最新公布的几个名镇名村外,所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规划均已完成编制。同时,江苏还编制了《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立法调研报告——空间布局专题报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规划》,开展《无锡古运河保护规划》、《常州市古运河—关河保护利用概念规划》等编制研究工作,引导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遗存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在此基础上,督促大运河沿线各地严格依据相关保护规划进行实施管理,在保证遗存原真性、完整性的同时,有效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城乡景观生态环境,促进经济转型和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的发展。
——打造线状空间 串联文化遗存
构建运河沿线特色空间体系
串起来、连起来、活起来……沉睡的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亟待被发掘唤醒。
江苏省编制的《江苏省大运河风景路规划》,系统梳理了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景观资源,规划布局慢行道路体系串联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点,构筑贯穿江苏南北的历史文化长廊,形成“ 一主、十七支、二十联” 的风景路慢行道路体系布局结构,促进大运河风景路沿线资源的保护和展示。
规划分段提出了风景路规划建设的差异性及特色化引导要求,彰显大运河沿线的文化特质; 强化大运河风景路复合型廊道的综合功能,推出56条大运河旅游精品线路,在沿运河旅游通道设置休闲、健身及便民设施。——通过风景路与沿线环境的有机融合,增强运河沿岸可达性,凸显了大运河沿线空间的公共属性。
《江苏省城乡空间特色战略规划》作为全国第一个省域城乡空间特色规划,根据省域内重要城乡聚落、自然地景、人文活动和传统产业等特色资源分布格局,结合对江苏最典型特色的公众认知,提出了构建“8廊12片”的省域重要特色空间体系,其中将大运河特色景观廊道作为8个特色景观廊道之一。大运河特色景观廊道以清运文化、运河风光、历史城镇为核心资源,集中了江苏最为密集的历史资源,蕴含了江苏以吴、金陵、淮扬、楚汉为代表的多元文化,串联了江南水乡、里下河水网、苏北平原以及大江、大河、大湖等多样化的自然地貌景观,途经江苏南北发展最有活力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淮安、宿迁、徐州8 个省辖市,是江苏省历史与自然交织辉映的文化长廊、活力水廊、生态绿廊。
【案例】
苏州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经三十余年名城保护工作的风雨历程,形成了“整体保护”和“新老共生”的经验做法,其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为可持续地传承吴文化历史文脉、活态展示江南大运河文化提供了借鉴。
苏州遵循“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方针,明确古城的核心地位,提出了“一核四城”的发展战略,确立了“全面的名城保护观”,即保护、利用与发展三者相互协调、相辅相成,使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成为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名城保护规划确立了分层次、分年代、分系统的保护思路和技术方法,为破解保护与发展矛盾困局提供了创新机制。投资35亿元打造的环古城河风貌保护带,串联了运河沿线48个历史文化景点,让相门城楼公园、平江路、中国昆曲博物馆、评弹博物馆等成为区域旅游景区,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真正做到了让大运河文化遗产“活”起来。
此外,“整体保护老城,有序开发新城”的策略,让苏州依托古城又跳出古城,积极开发建设新城区。新城建设遵循古城格局肌理,尊重原有“山、水、城”间的关系,延续传统视廊,实现了老城和新城的和谐共生。
素有“世外桃源”之称的甪直镇,位于苏州城东南25公里,是吴中区的东大门。甪直与苏州古城同龄,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镇,孕育了丰富灿烂的文化。
水是古镇的灵魂,甪直是水分水析、水系水萦、水抱水环的泽国典型,素有“五湖之厅”、“六泽之冲”的美誉。甪直水秀桥也美,在古镇区5.6公里长的河道上,历史上曾横架着形式多异的江南小桥72座半,有多孔的大石桥、独孔的小石桥,宽敞的拱形桥、狭窄的石板桥,双桥、姐妹桥、钥匙桥、半步桥等,可谓“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七十二半桥”。
“一河两街”是众多江南水乡古镇的特色,然而在甪直,这个“街”字有所不同。沿河道的北侧和西侧的街都被称为“上塘街”,与之对面的街则称为“下塘街”。上下塘两侧反差很大,上塘街店铺琳立、街市热闹,下塘街则主要为住家民宅、温润宁静。同一段河道的两侧兼有商业与住家的功能,形成了交通、商业与生活合一的特殊局面。街巷并不宽阔,大抵只有两至三米,以卵石、砖石及花岗条石铺成。然而街巷上人流往来,货物满目,生产生活交织,热闹祥和,随意而富有生活韵味。
焦溪,位于常州市东部,与江阴交界。焦溪古村山水相依,是一个以“黄石半墙”建筑技艺为特征的南地北风、江南水乡传统村落。龙溪河穿境而过,成为贯穿焦溪村的主要公共空间和景观载体。村庄南北部保留了部分田地,成为村庄内部与周边生态格局的景观廊道,更与龙溪河共同构成“山-河-田-村”内外联通的自然生态格局。
历史上的焦溪古村河多、桥多、街多、弄堂多,目前,其传统特色肌理完整,保存了“一河、四桥、五街、十三弄”的空间格局。现存的街巷、弄堂多建造于清朝、民国时期,弄堂垂直于街,呈丁字形相交,枝状展开分布,与街巷共同构成纵横交错的骨架体系,形成了宜人的步行网络。
焦溪建筑地方性特征鲜明,建筑材料就地取材独具特色。众多民居建筑的东西山墙、前后包檐约有一半采用黄石砌就,形成“黄石半墙”独特南地北风的建筑风格。
【链接】
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市、苏州市、扬州市、镇江市、常熟市、徐州市、淮安市、无锡市、南通市、宜兴市、常州市、泰州市、高邮市。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周庄镇(昆山)、同里镇(苏州)、甪直镇(苏州)、沙溪镇(太仓)、木渎镇(苏州)、溱潼镇(姜堰)、黄桥镇(泰兴)、淳溪镇(南京)、千灯镇(昆山)、余东镇(海门)、锦溪镇(昆山)、邵伯镇(扬州)、沙家浜镇(常熟)、东山镇(苏州)、荡口镇(无锡)、沙沟镇(兴化)、长泾镇(江阴)、凤凰镇(张家港)、黎里镇(苏州)、震泽镇(苏州)、大桥镇(扬州)、孟河镇(常州)、周铁镇(宜兴)、栟茶镇(如东)、古里镇(常熟)、光福镇(苏州)、巴城镇(昆山)、界首镇(高邮)、临泽镇(高邮)。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陆巷村(苏州)、明月湾村(苏州)、礼社村(无锡)、杨湾村(苏州)、东村(苏州)、焦溪村(常州)、三山村(苏州)、漆桥村(南京)、余西村(南通)、杨柳村(南京)、杨桥村(常州)、沙涨村(溧阳)。
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
江阴市、兴化市、如皋市。
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
金庭镇(苏州)、窑湾镇(新沂)、宝堰镇(镇江)、白蒲镇(如皋)、码头镇(淮安)、平望镇(苏州)、桃源镇(苏州)。
江苏省历史文化名村——
严家桥村(无锡)、九里村(丹阳)、华山村(镇江)、葛村(镇江)、柳茹村(丹阳)、儒里村(镇江)。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许宸 编辑/张闻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