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新生 “开学第一课” 党委书记讲了八个故事

2019年09月19日 22:59:30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什么是有意义的青春?青春的榜样在哪里?为什么来通大?在通大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9月19日上午,在南通大学2019级新生的“开学第一课”上,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浦玉忠向7000多名新生连抛四个问题,通过讲述八个通大人爱国、奉献、奋斗的故事,带领新生一起走进通大人的精神世界,探索青春的正确打开方式。

  1912年,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办了南通大学的前身——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和南通纺织专门学校。他提出的“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价值追求、“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时至今日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成为南通大学薪火相传的灵魂。一百多年来,一代代通大人秉承先校长留下的这些精神财富,矢志爱国、奉献、奋斗,他们的故事成为激励青年学子不断奋进的力量。


南通大学党委书记 浦玉忠

  在通大,有一群爱国者的故事。上世纪90年代,原南通医学院涌现出以顾晓松为代表的通医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科研成果达到了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却多次放弃国外高薪聘请,毅然回到祖国、回到母校,几十年如一日,在各自领域带领团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科研奇迹。现已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顾晓松教授说:“我始终以我是通大人倍感自豪与骄傲。”

  在通大,有一群奉献者的故事。医学院的人解标本陈列室里,有两件珍贵的教具:一件是由夏元贞教授的206块遗骨制成的标本,一件是黄竺如教授病逝后留下的心脏标本。他们将毕生心血投身医学教育,为培养优秀医学人才无私奉献,夏元贞临终前还留下遗嘱“让大学生摸着我的骨骼走进医学神圣的殿堂。”同样是奉献,原南通工学院副院长汤淳渊化名“莫文隋”,默默资助贫困大学生,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莫文隋”也成为做好事不留名的代名词,成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典型。20余年来,在“莫文隋”精神的浸润下,扶危济困、助人为乐、大爱奉献的志愿服务精神成为独特的文化基因,在通大生根发芽,蔚然成风。

  在通大,还有一群奋斗者的故事。“江海廉友”公益创业团队作为江苏省唯一宣传廉文化的大学生公益组织,通过设计廉文化作品、建设廉文化示范点,把廉洁的种子播撒在江海大地上,勇夺全国“创青春”公益赛金奖;医学院7间宿舍30名学生全部考研成功并多人被名校录取,成为妥妥的“学霸宿舍”;“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蔡茜茜虽家境贫寒,却用顽强的毅力谱写了一首奋斗的青春之歌;“兵哥哥”何旭东坚守初心,刻苦锻炼,在朱日和的阅兵场上实现了自己的“军人梦”。

  “一个个通大人的故事,见证了通大人的奋斗,创造了通大今日的精彩,是一代代通大人爱国、奉献、奋斗的缩影。”浦玉忠说,面对全体新生,他希望同学们从榜样的故事中体悟深刻的道理,汲取前进的力量,不忘初心,做爱国担当的通大人;以德为先,做大爱奉献的通大人;砺志笃行,做不懈奋斗的通大人。他勉励新生们牢记建设国家、服务社会的光荣使命,牢记师长的嘱托,不负学校厚望,在通大宝贵的青春岁月里,传承通大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和毅力,珍惜光阴,奋发学习,用自己的青春热血,谱写百年通大的时代新篇章。

  开学典礼现场,与会校领导和嘉宾为新生代表佩戴校徽,台下全体新生共同佩戴校徽,宣告自己成为了一名新时代的通大人。张謇学院191班薛辰骄傲地说,作为一名新的通大人,要与国家共命运,与学校共发展,与伙伴共成长,在通大这个良好的平台上,以饱满的热情、凌云的壮志和“敢为人先”的精神,为自己的人生,也为南通大学的历史,谱写出新的光辉篇章。

  恰逢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开学典礼现场,7000余名通大萌新挥舞国旗,齐唱《歌唱祖国》,用歌声抒发对祖国的真挚情怀。

  (来源:江苏广电南通中心站/陈志斌 通讯员/徐凌 编辑/韩瑜)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