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这位非遗传承人表演的渔鼓,就是不一样!

2019年08月14日 14:47:15 | 来源:无线邳州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故事讲到激昂之处能使人捧腹大笑,

  唱到凄惨之处使人潸然泪下,

  那种气氛也是一般人达不到的。”

  说这句话的人叫做岑权松

  作为徐州地区的非遗传承人

  岑权松一直致力于渔鼓的传承与发展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老艺人

  

  在八路镇院墙村的一处农家小院里,67岁的岑权松怀抱渔鼓,手握简板,正在给邻居们演唱他最新自编自写的曲目《建国七十周年》。岑权松告诉记者,说唱渔鼓的门道很多,除了手法和唱腔,还要有一定的步伐。因为渔鼓不能坐着,全部都是走着唱的,手、眼、身、法、步每一样都得到位。

  啥是渔鼓?

  渔鼓是源于道情的一种汉族说唱艺术形式,相传是古代神话传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流传下来的,渔鼓鼓身长一米,一头用猪护心皮做成鼓面,敲打起来“嘭嘭”作响,再配上两块简板,曲艺人边走边唱,很有特色。如今,这种说唱渔鼓艺术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岑权松第一次接触渔鼓是在19岁,那时他刚毕业,找不到工作的话就只能回家种地,但当时的农村生活尤为困苦,而曲艺却是发展的上升期,所以但凡有点艺术细胞的人都会选择拜师学艺,岑权松也不例外。“那时候没有什么好工作,干一个劳动日挣不到一毛钱。也没有什么文艺生活,早晚两个月放一次电影,大家都喜气的不得了,所以说老百姓对文艺喜闻乐见。”岑权松回想道。

  然而,拜师的人多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将近饱和,学徒的淘汰率达到80%,而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之下,岑权松凭借天分脱颖而出,用岑权松的话说就是:老天爷赏的饭。“当时老师在台上教,我看了就会,10个人唱摆下来10场,唱走了8场,就剩2场,到那个街集上是这样,到那个地方还是这样,胜出嘛,这叫胜出!”岑权松骄傲的说。

  20岁那年,岑权松正式进入邳县曲艺队演唱,方圆四百多公里的村庄、年会和集市上都有他的足迹。观众们不是给几块钱,就是给些粮食,经过几年的打磨历练,渔鼓便成了岑权松养家糊口的主要收入。然而好景不长,在80年代末期,随着现代文化艺术形式的出现,传统的说唱渔鼓开始走下坡路。

  

  迫于生活的压力,岑权松不得不回家种起了田,但他还是不愿意放弃渔鼓,农闲时节,他还会为家人和邻居唱上一段。直到近几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岑权松又有了干劲,自编自写了40多个段子,去到各乡镇、文化站和文化馆演出,赢得了观众们的喜爱。

  

        然而,如今能唱渔鼓的人越来越少,光靠自己唱总有唱不动的一天,岑权松也曾经收过几名徒弟,但都放弃了不唱了,没有学徒,这让岑权松很无奈也很着急。岑权松表示,只要有人愿意学,自己也会倾心教,并且不收一分一毛。

  (来源:无线邳州)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