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去世!她曾说“小学老师是我的第一身份”

2019年07月18日 17:43:33 | 来源:我苏网综合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综合报道 悲痛!7月18日下午,中国情境教育创始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八十一岁。

  “我总是记着我的第一身份:小学老师;我的责任:教好小学生;我的岗位:在小学。”

  把青春献给孩子们,从生命的价值观来衡量,是值得的。

  ……

  从18岁走上教师岗位的那一刻开始,李吉林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戳视频,走进李吉林的教学生涯

  “小学老师是我的第一身份”

  李吉林,1938年5月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56年从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任教于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1978年被评为江苏首批特级教师。

  “小学老师是我的第一身份,我热恋着我的课堂和小学生。”尽管拥有著名儿童教育家、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全国先进工作者”等众多头衔,李吉林最看重自己“小学老师”的身份。“我总认为一个人的角色意识很重要。它在顺境中给我一种召唤,在逆境中给我一股力量。”

  就是凭着这种“角色认识”,李吉林去思考,去学习,去行动。她把教师二字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李吉林60余年都在通师二附工作,和孩子们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激情和想象,让教师升华

  身为一线教师,从教六十余年,李吉林的体悟是两个关键词:甘愿、值得。

  一次关于“日出”的写作教学,为了提前“感受”日出的壮观,李吉林半夜起身,摸着黑一个人骑着自行车赶在黎明到来前,奔向事先选定的南通北濠桥。“看着红霞染红天边,我仿佛也成了裹着红衣的娃娃,心里盘算着到那时孩子们会怎样的激动、欣喜,孩子会用怎样的词,怎样的句子去描述。那情那景是怎样的一种诗情画意……”,事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李吉林依然难掩兴奋。

▲李吉林带领孩子观察日环食天象奇观。

  类似这样“疯狂”的事情还有很多,和小花对话,和小草对话。小鸟在李吉林的小院儿造了一个窝,叽叽喳喳,李吉林便有了“小鸟是黎明的歌手”的想法……她完全站在儿童的视角看待世界,尽力启发他们“沉睡中的智慧”。

  因为甘愿,所以值得。多年的教学生涯,李吉林没有患上“教师职业倦怠症”,反而当得有滋有味,充满劲头。在她看来,教育应该是如诗如画的,教师应该是充满活力的。所以不能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那样就太凄凉了。“在我心里,即便是‘蚕’,也是‘蚕变成蛹’,‘蛹变成蛾’,‘蛾卵化出数不尽的小蚕子’,那是没有穷尽的生命的延伸;即便是蜡烛,也是照亮了别人,升华了自己。”

  “教师只有怀着激情和想象,才会产生到达教育美好境界的不竭动力。”李吉林如是说。

  小学,亦可当“大学”

  在别人看来,小学老师搞科研没出路,没用处。但李吉林偏偏不信这个邪,她对自己提出了“学、思、行、著”四个字的研究方略。更重要的是,李吉林有自己的雄心: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教育之路。

年轻时的李吉林。

  1978年,已届不惑之年的李吉林深深感到,中国教育长期受凯洛夫教育思想影响,过分偏重认知,忽略了情感与创造性的培养。于是,她向学校领导提出,从一年级起,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实验研究。

  一次偶然机会,李吉林获得了外语情景教学的信息,便产生了“移植”的想法,她由“情景”联想到中国古诗词中的“意境”,于是开始学习中国古代文论“意境说”,学习哲学、心理学、美学,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积极进行情境教学实验。

  1983年,李吉林带出了第一个接受过语文情境教学实验的班级,而这个实验班在由教育局、教研室开展的小学语文十种专项考核中交上了合格率100%、优秀率90%的出色答卷。

  1990年, 她跳出语文学科,开始将情境教学的理念向思想品德课、音体美科目以及数学课进行渗透,并大胆提出“情境教育”实验已进入更为宏观的新范畴,构建了“拓宽教育空间”、“缩短心理距离”、“利用角色效应”、“注重创新实践”的情境教育基本模式,并从哲学和心理学层面阐述了情境教育的基本原理。

  近十年来,李吉林和她的情境教育,多次得到国家级的奖项,也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2011年,李吉林获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2017年,李吉林入选全国90位当代教育名家。同一年,李吉林三本关于情境教育的专著,正式通过德国斯普林格出版集团向全球发行。

李吉林说:“教师应该是思想者”,“为了儿童,我在漫漫求索中创新”。

  最后的守望:病房要朝向学校,让我能看到孩子

  李吉林始终保持着一个教师特有的敏感和好学。她坚持生活在江边小城,工作在那所她18岁时就走进的小学里。  

  今年的2月8日,大年初四。前去采访李吉林的记者发现,81岁高龄的她依然冒着寒风慢慢前往位于李吉林情境教育研究所的办公室,开始工作。

  李吉林的徒弟,情境教育研究所工作人员王亦晴说:“工作的方方面面,李老师都必须亲自过目。她像一台永动机,永远在考虑如何完善情境教育体系。过年那几天,李老师为了照顾我们,要求我们轮换来加班。但她却从大年初四开始,天天都在工作,一日不歇。”

  今年4月初,李吉林因病必须住院治疗。作为全国知名的教育专家,她本可以去北京、上海或者南通当地的通大附院、第一人民医院等治疗经验更加丰富的医院。但她没有犹豫,第一时间选择了和她的工作地点,她牵挂的孩子只有一墙之隔的南通市中医院。住院的当天,李吉林提出的唯一要求是:“病房要朝向学校,让我能看到孩子。”

  据相关病区的医生护士回忆,李吉林住院后,每天早上,她都要打开窗户,坐在床上,聆听窗外孩子上学时的熙熙攘攘,聆听每日学校上下课铃声的清脆嘹亮,聆听隔壁学校发出的每一丝声响。听到动情时,她还会慢慢从床边站起,看看她最牵挂的儿童。她曾和自己的徒弟聊天说:“我在这里能够看到你们,当我看到你们在伏案工作,看到孩子们在开心玩耍时,我就放心了。”

  2009年,李吉林在《行者的温暖与快乐》一文中写道:“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我已奋然前行30年,围绕儿童的发展进行探索、研究,心无旁鹜,从不敢懈怠。30年来,在我的记忆中几乎没有休息日,无论是寒冬还是盛夏,我也都习惯坐在学校的办公室里工作着,心里觉得特别恬静而清新。因为想的,读的,写的就是‘儿童’两个字。”

  一生为了儿童,一生奉献给儿童,一生为儿童研究儿童,李吉林做到了。

   (来源:综合自中国教师报、南通发布 编辑/刘静)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