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米3的身高,不足40公斤的体重,严重的驼背,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四级残疾的女人,独自一个人支撑起这个几经风雨、几度飘摇的家。

刘帮银别评为2014年泰兴市“十佳最美儿媳”
她叫刘帮银,今年56岁,家住泰兴市古溪镇刁网村龚垛8组。
1990年,26岁的刘帮银嫁给了时家老三时章伯。当时的时家,公婆体弱多病,大伯时章林不能干重活;二伯时章礼患间隙性精神病;小叔时章建性格内向,直到2001年才娶了个患脑膜炎后遗症的妻子。在常人眼里,这个光棍多、病号多的大家庭仿佛一座大山一样压得人喘不上气来,可30年来刘帮银却把这个家打理得井井有条。
“既然嫁过来了,我就得想办法把这个家搞好。”刘帮银说。公婆生病卧床,刘帮银一直在病床前照料,从无怨言。村里邻居谈起刘帮银赞不绝口。
20多年前,公公婆婆相继因病去世。不幸又在去年“缠绕”上了这个家庭,小叔去年2月诊断出胰腺癌,3个月后,就丢下了一双儿女,和智残的妻子撒手人寰。一个家人的生活重压,全都压在了刘帮银和丈夫的身上,丈夫四处打工,一年最多才回来两趟。家里的生活全丢给刘帮银一个人。
每天早晨4点钟,刘帮银就要起床干活了。一大家人的早饭等着她煮,还有一大家人的衣服等着她洗。“忙完这一切,我就要叫弟媳起床,弟媳生活不能自理,我要帮她洗脸、刷牙,再给她盛早饭。”刘帮银说。照顾弟媳吃完早饭,刘帮银就要叫读四年级的侄子起床了。吃完早晚后,刘帮银就用电动三轮车送侄子到离家数公里外的学校读书。“这孩子,一直跟着我。他们也不管我叫‘三妈’,都是直接叫我妈妈。”刘帮银说。

刘帮银骑电动三轮车接小侄子回家吃午饭
中午11点多,刘帮银和往常一样提前10分钟来到学校门口接侄子放学。
“四2班、四3班、四4班的孩子都出来了,怎么四1班还没有放学?”刘帮银边说边踮起脚往学校里张望,虽然身高1米3的她踮起脚的高度依然是那样不够“起眼”。不一会,侄子走了出来,10多岁的侄子已比刘帮银高出了一个头。

刘帮银接比她高一头的小侄子放学
据悉,刘帮银还曾抱养过一个女儿,现已出嫁。提及大女儿的身世,刘帮银说,那是1992年3月14日凌晨3时许,熟睡中的她被一阵孩子的哭声惊醒,出门查看时发现门槛外放着一个女婴,她赶紧把孩子抱回家中。好心的邻居劝她把女婴送掉,但刘帮银还是说服丈夫把孩子留了下来。
后来,刘帮银生下了自己的儿子。再后来,弟媳又生下了两个孩子。这四个孩子都是刘帮银一手带大的。
“帮银平时省吃俭用,一分钱要掰成两半花。”村民们说,“她既要下田干活,又要照顾家里的老老小小,好吃的总是留给他们,剩饭剩菜都是自己吃。”
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全家十口人根本无法挤下三间房。刘帮银将丈夫平时攒下的几千元钱请人置办了木头梁、椽子,又向亲戚借了一百五十垛砖头,到砂石码头欠了黄砂,晚上和丈夫一起到全居民组四十四户挨家挨户上门借钱。
因为刘帮银纯朴老实,平时谁家找她帮忙干活,从不说一个“不”字,所有的乡亲都为这残疾女人深深感动,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接着,丈夫请来了朋友、同事,全家人上阵做小工,一家人终于有了一个像样的家。
“刘帮银30岁之前,身体因骨髓炎一直疼痛。自己的身体不好,但却能把四个孩子都照顾得这么好实在不容易。她和邻居们关系也处得特别融洽,真是我们村民学习的榜样啊。”刁网村会记徐正明说,“最近,村里给老四家的两个孩子办了孤儿证。这下也给他们一家减轻了不少的负担。”
“只要家人过得好,我这一辈子再辛苦也值了。”刘帮银说。
来源 泰州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