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兴父子:跋涉在砚雕的世界里

2019年02月01日 17:21:51 | 来源:吴中区供稿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藏书,一个文雅而富有文化底蕴的地名,位于苏州吴中区木渎镇西。在这个名叫藏书的地方,有人一辈子斫砚为业。

  灵岩山古称“砚台山”,山后本没有路,现在的一条被灌木覆盖的小路是制砚人采石走出来的。2011年的酷暑,我随蔡金兴大师沿着古人的足迹,走进了这条僻幽的古径,探秘“砚台山”在汉、唐、宋、明、清、民国的往事,探究灵岩山砚石收录于乾隆《西清砚谱》的由来,寻觅由“山蒦村砚石”记录的苏州手艺辉煌的记忆。

  诸如端、歙等石,记载开采的历史为唐代,史料并没记载哪种砚石是汉代开采的,而苏州的山蒦村石不仅可追溯到汉乃至更早,而且开采历史从未中断,在制作工艺上同样达到了很高水准,这在中国砚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山蒦村石砚”作为一个至今仍在生长、延续的制砚流派,不为更多的人们了解,不能不说是件憾事。

  早在汉代的古籍中,苏州灵岩山就叫做砚石山。苏州七子山贵族墓出土有五代时期本地砚石制作的砚台,形体硕大而规矩。至宋代,苏州砚台传世实物甚多,已形成本地鲜明的制作风格。明代苏州手工业高度发达,各大雕作门类无不名手云集,此时的苏作砚刻造型文雅,做工精美,看似素简,实则变化无尽。清早期,吴门顾家三代琢砚,顾二娘更是“名闻朝野”,“当世实无其匹”,为文人所推崇。

  在“山蒦村石砚”的原产地,追忆苏作砚雕的历史,回眸上世纪70年代藏书砚台厂的故事,已是逝者如斯!我欲采访调查的有些民间艺人,有的开羊肉店,有的种苗圃,有的已经进城成了城市人,他们所负载的民间艺术及其绝技,虽也多少有所传袭,但毕竟无可挽回地随之湮没无闻了!那些曾经一度闻名中外的“山蒦村石砚”,散落在世界各地,遗憾的是砚台的作者来不及凿上印款就被时间的尘埃覆盖了。所幸,在藏书发现了蔡金兴,一位孤独地守望砚田的人,是他填补了藏书斫砚在20世纪70年代至今这段历史的真实影像!

  苏作砚雕技艺的集大成者,是这位如今已年过六旬的老人。蔡金兴用一双粗粝温厚的大手,见证和体验半个多世纪苏州砚雕的起起伏伏。他儿时便在砚村接受家传启蒙,少年时进入苏州地区唯一的砚台厂,长期为苏州文物商店修补古砚,后又开办工作室至今。五十年间世事变幻,鳝黄虾红的砚台石色间,忽焉白了头,而热情未稍退。

  蔡金兴的砚刻作品,由仿古而入写意,线条语言丰富多样,重视造型美和意蕴美,传承了苏作砚雕的技术语言和思想内涵。他的澄泥石刻作品,雕刻细腻生动,融入生活阅历,充满了个人情感和文房雅趣。他的作品,传统与现代融合,传承与创新兼具。

  十年前,蔡金兴被江苏省列为澄泥石刻(即山蒦村石砚)非物质文化遗产砚刻传承人,面对这份迟到的荣誉,他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山蒦村石砚”那天然卓尔不群的品质深深触动了他的内心,忧的是山蒦村石雕现在不幸的“遭遇”,因为具有千年历史的“山蒦村石砚”技艺,前有古人,但后来者寥寥可数。

  艺术似乎永远是一场孤独者披荆斩棘的跋涉和千辛万苦的朝圣,蔡金兴就是这征途中特立独行艺术创作中的佼佼者。新世纪以来尤其是2008年后,蔡金兴的艺术成就倍受关注,但他仍不事张扬,心无旁骛,毎天在藏书的“慧石居”工作室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古代“藏书”文人的耕读生活。但是,我还是觉得他在变,首先是蔡金兴的新作常让我觉得他一直在变,不是变得面目全非,而是变得更清晰、更亲切,更让人怦然心动,更富有个性。其次是他给我的那种浑朴无华、元气沛然的气息愈加强烈了,那是一种慵懒而饱满的静谧,就如“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勃发前的安静。

  在“砚台山”,静静地坐在时间的肩头,深深地感受古径的历史,震撼和崇敬中我们愈发感到责任的重大;静静地坐在“慧石居”,我们可领悟苏砚艺术的沉浑奇崛、方刚雄强、厚重古拙、宏拔豪健和简淡高素、腴润清逸、幽约深婉、秀娟酣畅……从中可见吴地文脉的延续、师承的足迹、古风的影响、时代的烙印。

  令人吃惊的是,蔡金兴大师的公子春生也将全部心力投入到砚雕制作和研究之中。

  蔡金兴大师的公子春生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曾是报社的优秀记者。城市里繁忙的工作并未让他疏离乡下手工艺这片土壤,他一直醉心研究着艺术,以及祖辈这一亩砚田的前世今生。关于苏作砚雕,我与他有过无数次切磋交流,我也无时不刻能感受到他对这门手艺的炽热情感,对这份责任的有力担当。责任不是效用,是出于更深刻、更高层次品格特质的一种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就是他父亲的独特方式行为的相对稳定及长期禀性在春生身上的执拗再现。几十年来,这种持久的执拗变成了他的“精神洁癖”,这对于艺术家来说是绝不可少的。事实上,我们看到但凡有建树的艺术家,无不执著于自己的想法,固执地探索,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更大的创造力去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价值诉求。应该说,春生之于斫砚,是积以时日、累以技艺,并修养学问的结果,是对苏作砚雕这一历史文化疆域的另一种开拓。

  低调的春生在工作之余倾其心力琢制砚台和石雕,后又离开了工作岗位全身心耕耘于这亩砚田,如今他已是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吴中区重点文化人才,吴中区澄泥石刻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他将个人的文化素养和生命体验用雕刻呈现,作品有个性,有文化,有情怀,让我看到了苏作砚雕技艺后继有人,更让人坚信,这份传承千年的手艺绝不会在时光里沉埋!

  为此感谢蔡金兴父子,是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与砚石相知相守,成全了收藏圈对苏砚的饕餮,也成全了他们自身对斫砚的不离不弃。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