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斗蟋蟀的历史,可能要追溯到唐朝。那时候宫廷里喜欢养蟋蟀,为的是听它金声玉质的鸣叫,但是在蓄养的过程中发现了蟋蟀好斗的品性,从此斗蟋蟀成为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斗戏,甚至超过了原来群众基础最广的斗鸡。
唐宋文人辈出,文化人即使是玩也要玩出文化来,斗蟋蟀就成了风雅的事情,甚至和赏菊一起被称为是“雅戏”。
事实告诉我们,玩的沉迷从来就不是现代人的专利,这斗蟋蟀入了迷也会坏大事,就比如南宋宰相贾似道,玩蟋蟀不顾军国大事,白白断送了江山。再比如宣德皇帝也被称为蟋蟀皇帝,他既不爱喝酒,也不迷恋女色,唯独喜欢这小虫子,上行下效,全国都开始盛行斗蟋蟀。
既然有那么多大人物爱斗蟋蟀,那斗养蟋蟀的器物自然也不能用凡品,“六个子玉蛐蛐罐能换一对道光官窑粉彩龙凤碗。”这是北京琉璃厂老古玩口中曾经流传过的一句话。
蟋蟀盆分南北两派,北方称为“罐”,南方叫做“盆”,北罐通常都比较厚,养虫隔音好,南盆造型小巧且透气性好,各有特点。这回大柚子走进山塘街的小巷子里,探访民间手工艺人周渊平和他魂牵梦绕的蟋蟀盆。
之所以走上蟋蟀盆制作这条路,周渊平还是受了父亲的影响。父亲周坚制作的花色盆蟋蟀盆在江南地区小有名气,也是三十多年钟情于此。周渊平从小耳濡目染,也是捏着泥巴长大的。
从艺的道路是艰苦的,尽管有父亲当师傅,但面对一成不变的泥土,一坐就是十多个钟头,以及重复的枯燥工序,年幼的周渊平也曾想过放弃,父亲的教诲和自己内心对于蟋蟀盆的喜爱让他坚持了下来。现在想想真是幸亏当时坚持下来了。
从98年开始,周渊平开始独立创作蟋蟀盆。别看小小的一方蟋蟀盆,制作起来却是一件劳神的事情,单单工序就有选泥、过滤、阴干、制坯、塑形、再阴干、暴晒、最后进窑烧制。
泥要用阳澄湖里3、4米深的塘泥,泥质不能太沙也不能太黏,用水浸泡过后,这些沙泥会变得细腻润滑,烧出的蟋蟀盆自然光洁细腻,敲之有金玉之声,加之透气、密闭性能好,是蟋蟀罐中的佳品。
选泥才是第一步,而之后的每道工序都是在无数次失败中摸索经验,有时候辛苦一年制作的盆要进窑了,看着一批批的蟋蟀盆开裂报废,心里的滋味只有周渊平自己知道。
2012年,周渊平参加了苏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认识了不少行家里手,开拓了视野,思路也渐渐开阔了。
他头一年就拿着自己感觉非常满意的“六角镂空盆”去参加了苏艺杯,虽然获奖了,但只是一个优秀奖,周渊平多少还是有些失落的。失落有什么用,精进技艺才是唯一的方向,从此之后就连做梦都在构思造型,解决工序上的难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周渊平创作的蟋蟀盆“喜迎五福”在当年的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大赛“艺博杯”上斩获金奖,这是对他醉心于创作20年的最佳褒奖。
“喜迎五福”蟋蟀盆有别于其他蟋蟀盆,这是一只复式的盆中盆,盆中套盆,却盆盆相连,合用一个底部,是蟋蟀盆制作历史上的首创。盆与盆间隙仅五毫米,深有8厘米,全靠一支刮刀完成,线条清晰,脉络流畅,整个盆浑然一体,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喜迎五福”一共做了6件,其中1件被苏州园林博物馆永久收藏,带去南京的两件作品也被业内人士高价收藏。
如今的周渊平已经是业内颇有成就的大师了,但对他自己来说,要学的东西还很多。为了提高技艺,他还参加了美术专业的研修班,在花式蟋蟀盆的创作中大胆加入古典园林的窗格和佛教文化元素,多看多学多做,现在的周渊平已经一刻也离不开泥土了,“我的目标是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
(来源:情调苏州 编辑:杨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