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吴中遇见香港,吴文化闪耀香江之畔

2018年09月30日 14:30:38 | 来源:吴中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近日,吴中区海外联谊会赴香港组织

  庆祝建国69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活动

1

  活动期间,吴中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与

  苏州香港吴县同乡会签订

  《吴港两地文艺交流合作协议书》

  未来会在吴文化交流、作品展示等方面进行合作

2

  吴中区海外联谊会向香港浸会大学赠送《吴中文库》

3

  蒯惠中赠送《太湖春晓》,卢月龙赠送《泊舟吴门寄汪苕文》

4

5

  在香港浸会大学活动现场

  吴中工艺大师和参加活动的香港本地师生

  进行互动交流

  28日下午,吴中民间工艺展览

  吸引了当地居民前来观赏

6

7

  吴中的工艺品以精、美、秀、巧著称于世

  它不只是一门民间艺术、草根艺术

  更是一门皇家艺术、文人艺术

8

  此次活动展出书画、砚雕、木雕、核雕、玉雕、缂丝、苏绣、苏扇等各类作品,同时邀请吴中区10位工匠大师,包含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中国传统工艺的领军人物,与青年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9

  这10位工匠都是各自领域内的重量级大咖

  受到了青年学生及香港市民的热烈欢迎

  下面,小吴带您了解这些

  “一念执着,一生坚守”的工艺大师吧!

  钟锦德

10

  钟锦德嫡传了“香山帮”的功夫,几十年如一日地与雕刻相知相守,有感而雕,有觉而刻。不仅成全了收藏圈对苏作的饕餮,也成全了自己对雕刻不离不弃的初心。

  钟秀琴

11

  核雕名家中,钟秀琴的作品是异类,她是创新的楷模,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中国核雕工艺大师、苏州市核雕艺术家协会副会长、苏州核雕代表性传承人。

  马洪伟

12

  对于马洪伟来说,琢玉既是一门能讨得生活的手艺,也是毕生兴趣所在。尤其选择以“青铜器”为创作题材并获得成功的玉匠,马洪伟则是第一人,也带动了当地仿古玉雕市场的沸腾。

  马慧娟

13

  光福有个叫紫藤坞梅园村的地方,马惠娟把自己的缂丝传习所命名为“梅园”,从此,人们记住了梅园村里的“梅园”,就是因为缂丝的介入,使这个诗意的地方有了马惠娟和缂丝彼此心与物之间的惺惺相惜。

  府向红

14

  府向红是守护“做生活”的典范,她的存在为当下保存了“做生活”刺绣原著的善本,为如何传承苏绣提供了成功案例。她躲藏在一个离艺术很近的地方、离自然很近的地方、离自己很近的地方,演绎了“穿在身上的故事”。

  盛春

15

  小小的一把扇子,往往浓缩了深深的苏州文化印记,因而至今仍为书画界、文物界与收藏界所推崇。盛春的雅扇,人称“国扇”,这应是她制扇水平的最好体现。也是对她几十年执念于一把扇子,重塑这门失落的技艺的致敬。

  蔡金兴

16

  蔡金兴是当下“雘村石砚”研究和继承的第一人,藏书是他的家乡,他在“慧石居”里日出而作,日出落而歇,优哉优哉地过着古代“藏书”文人的耕读生活。他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砚雕代表性传承人。

  叶志明

17

  2000年开始以一己之力抢救濒危的苏州传统工艺,发现推荐了100多位艺人,其中大多数为当今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或中国传统工艺的领军人物曾多次获省部级银奖、铜奖,多部专著获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社科奖。

  蒯惠中

18

  蒯惠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师,苏州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曾随文化部艺术家代表团在马来西亚、法国、日本、厄瓜多尔、新加坡、巴西、澳大利亚、美国进行艺术交流并举办个人画展。

  卢月龙

19

  擅长书法创作并兼书论研究,师从苏州名家葛鸿桢先生,于行草研究较深,上涉魏晋,下叩明清,书法作品,书论多次入选全国重大展赛。

20

  吴中区是古吴文化发祥地

  集聚一大批世界级、国家级非遗项目

  此次香港之行不仅展示了吴文化的魅力

  也让大家了解吴文化、体验吴文化

  更进一步凝聚两地乡情友谊、增进两地文化交流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