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
1987年6月12日至26日,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由138个国家的3000多名代表参加的麻醉品滥用和非法贩运问题部长级会议,会议提出了“爱生命,不吸毒”的口号,与会代表一致同意将以后每年的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以引起世界各国对毒品问题的重视。
说起禁毒,人们总会想到民族英雄林则徐。在赵丹主演的老电影《林则徐》中,很多人都记得,林则徐禁烟时身边有一个得力的搭档,他就是时任两广总督的邓廷桢。
邓廷桢,南京人,家住老门西万竹园,去世后,葬在南京仙林的灵山。邓廷桢墓至今保存完好。
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南京出过这么一位致力于禁毒的民族英雄。
邓廷桢
从古至今,仙林和麒麟门之间的灵山就是墓葬集中的地方,南朝萧梁皇室、陈朝皇室的多位帝王、宗室安葬在灵山一带。灵山脚下有一条“灵山根路”,从路边往山上走,就来到了邓廷桢墓。
邓廷桢墓现存一座圆形墓冢,墓前有“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邓廷桢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石碑。墓碑碑文,正面是“清两广 闽浙 陕甘总督邓廷桢之墓”,背面是介绍邓廷桢生平的简单文字。
邓廷桢(1776-1846),字维周,又字嶰筠,晚号妙吉祥室老人、刚木老人,江宁(清代称南京为江宁)人。
据介绍,邓廷桢祖上在明末入籍南京,世代居住在老城南门西(中华门以西)万竹园。邓廷桢自幼熟读经史,工书法、擅诗文,曾在清代南京著名的钟山书院就读,师从著名学者姚鼐。
老电影《林则徐》中的邓廷桢与林则徐
嘉庆六年(1801),邓廷桢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不久出任安徽巡抚。
道光十五年(1835),他担任两广总督。在广东,他亲眼目睹鸦片毒害百姓,烟毒泛滥,大量白银外流,严重危害国计民生。
邓廷桢最初同意太常寺少卿许乃济提出的弛禁鸦片政策,也就是,也就是准许对鸦片以货易货,但不准用银钱购买;禁止朝廷大员、士子、官兵等吸食鸦片,其他人一概不论;允许在国内种植鸦片。
不久以后,邓廷桢进一步认识到鸦片的危害,转而主张对鸦片严禁,即全面禁绝。他要求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江苏淮安人)对鸦片走私“无分雨夜,加劲巡查”,“奋勇兜擒,尽法惩办”。
朝廷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禁烟后,身为两广最高军政长官的邓廷桢积极协助林则徐查禁鸦片,收缴烟土,捉拿烟贩。同时积极整顿海防,驱逐武装鸦片趸船,以防英寇来袭。
邓廷桢堪称林则徐禁烟的最亲密合作者,直接参与了虎门销烟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爆发后,已调任闽浙总督的邓廷桢在福建、浙江沿海购洋炮,建炮台,招募练勇,出海巡缉,加强守备。
1840年7月,英国军舰进犯厦门,邓廷桢督水师水勇击退英国舰队。
不久,因投降派诬陷,邓廷桢与林则徐同时被革职,充军伊犁,后又被起用为陕西巡抚、陕甘总督,在西北大力组织垦荒。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三月,邓廷桢在西安任所去世,归葬于江宁府城东郊仙鹤门外灵山下的邓家山。
邓廷桢是著名的书法家,善小篆、楷书、行书诸体,尤精于小篆,有《诗双声叠韵谱》、《说文解字双声叠韵谱》、《双砚斋诗钞》等著作存世。
邓廷桢墓
万竹园今已不存,原址位于集庆门南侧、城墙根下的原南京第一棉毛纺织厂所在地。著名历史学者邓之诚、著名诗人邓邦述就出自邓廷桢家族。
南京文史学者金戈告诉记者,邓廷桢家教甚严,要求子侄辈“清白做人,自强不息”。邓氏家训蕴含着严格要求自身、为国家强盛、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的家国情怀,对邓氏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鸦片战争导致了香港被割让,1997年7月1日,在当年《南京条约》的议约地静海寺--静海寺,邓廷桢六世孙邓源敲响了香港回归的钟声。
除了邓廷桢,还有多位禁烟名臣和南京关系深厚。林则徐曾经在南京担任江宁乡试监理官、江宁布政使、两江总督,对江南乡试进行改革,从事地方建设,政绩突出。
林则徐
出生于南京回族世家的伍长华是中国首位回族探花。道光十八年,他在担任湖北巡抚时候,积极协助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查禁鸦片,焚毁烟土。伍长华后来署理湖广总督时,继续坚定地坚持禁烟政策。
道光十八年(1838),时任两江总督陶澍积极主张禁毒,在江宁、苏州、扬州等地查禁烟土,限定吸食者销毁烟具,在当时属于江苏的上海口岸打击走私鸦片的商船。
(来源:中国江苏网 编辑/汪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