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人马洪伟:青铜化玉 带你回到春秋战国!

2018年04月09日 05:41:42 | 来源:我苏网综合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青铜器,它有着独特的器形、瑰丽的图纹、神秘的铭文,背后隐藏着古人深邃的文化积淀和背景。

  玉雕,它有一种隽永之美,在玉石上简单的勾勒就能体现出深远意境。

  内涵丰富的青铜器,艺术价值极高的玉雕,这两个颇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貌似很难结合在一起,但在苏州光福,有位玉雕大师将青铜化玉,开启了现代与古代的激情碰撞。他就是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马洪伟。

  马洪伟,生于1975年,苏州光福人。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玉雕传承人,从事玉雕专业20余年,主攻仿古青铜器玉雕的创作,在借鉴古人工艺特点、技法运用等前提下,推陈出新,走出一条独具个性的发展之路,树立了玉雕青铜器系列雕刻艺术的典范。4月2日,以“青铜化玉·汲古融今”为主题的马洪伟玉雕艺术特展在北京颐和园内举办。

展览现场

  部分展品

▲ 凤纹羊觥

▲ 虎食人卣

▲ 角

  用青玉来雕刻仿古青铜器

  这样的创新

  源于十年前的一次“巧合”

  2008年是改变马洪伟玉雕创作生涯的一年。那一年,世界金融危机浪潮席卷而来,打得他措手不及。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马洪伟意识到,没有属于自身的特色是经不起一点波折和打击的,要想在竞争残酷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玉石创作上走出新道路。

  于是乎,马洪伟开始了从技术到艺术的创作之路。他开始研究青铜器上的龙纹、各种动物纹、鸟纹等,研究青铜器的造型。中国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尝试之初,困难重重。玉雕和青铜器在材质上、技艺上都有太多的不同,很难逼真地结合。有一些青铜器的造型已经不符合现代审美,同时,玉器有玉器的特点:点、线、面需要适当“留素”,也不可能完全照青铜器。他想用玉来再现青铜器的古韵,就必须反复研究。

  为了这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马洪伟努力专研摸索。在一次机缘巧合下,他无意中翻开了《中国青铜器全集》。就是这本图册,改变了他整个玉雕创作生涯,让他开始尝试用青玉来赋予青铜器又一次生命。

  为什么选择用青玉来表现青铜器

  对于这点疑问,他曾坦言:

  “玉器的器皿件种类不少,风格也蛮多,我喜欢青铜器仿古件就是因为其门类复杂,有挑战性,太简单的器型我觉得做起来没劲。”

  马洪伟从事仿青铜器重点是研究理解青铜器“玉化”,他喜欢以酒器及飞鸟走兽为主题创作青铜器玉雕。“将古韵和现代审美有机结合,采用古人的艺术构思、工艺特点以及雕琢技法等,将现代布局设计参透到传统题材中去,所创作品既有传统韵味,又有创新发展。不惟古,也不一味求新。”

  仿青铜器玉雕之路其修远兮

  而他,做到了

  2009年,马洪伟花半年时间反复尝试,做出了第一件仿青铜器玉雕——《母子匜》。这是先秦礼器之一,用于客人洗手。它突出了古朴、厚重和金属重器之感,纹饰粗犷中凸显精美,工整中体现变化,雕琢用刀老练锐利、雄浑生动,张扬着高贵的气质。这件作品意外地连连获奖,让马洪伟充满了信心,便以此为新的起航点。

▲ 母子匜 2010子冈杯金奖

  就这样,马洪伟在仿古青铜器玉雕之路上一走便是十年,在这十年的光阴里,他创作了近百件青铜玉雕作品,不仅赋予了“青铜器”全新的视觉魅力,更为中国玉雕带来了全新的题材,成为当代玉雕青铜器的第一人。

  “一方青玉绝纤尘”  马洪伟其他作品欣赏

  

2011年 《立鸟壶》, 中国玉石雕刻作品天工奖,金奖

2011年 《四羊方尊》, 中国玉石雕刻作品天工奖,最佳工艺奖

2014年 《盥缶》, 2014中国(苏州)子冈杯玉石雕精品暨国际玉雕艺术家作品博览,金奖

 

2012年 《象尊》, 第十四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金奖

  在马洪伟的匠心独运下,泛着“铜绿”承载了千年文化的青铜器皿,在时空交错的刹那间,化为温润柔情的碧玉姑娘,携观者同游历史长河。

  (来源/综合自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公众号、苏州日报、苏州市玉石雕刻行业协会 编辑/刘静)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