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微言|中国古代的匾联文化

2017年10月22日 15:18:39 | 来源:江苏省文化厅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匾联指的是用于衙署、宫殿、祠庙、寺观、亭台、楼阁等建筑物的匾额和对联,是中国建筑独有的特色。中国古代的官吏喜书匾联,匾联承载着丰富的道德教化思想。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

  民本思想。“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一楹联告诫为官者要牢记自己是百姓的一员,不能倚仗权势去欺压百姓;并且在地方治理中要具有责任意识,任何事情上都应以百姓为第一位,为百姓做主。

  自省意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治国方略,也是为官之道。三省堂匾“清慎勤”、主簿衙正厅匾“简养廉”和县丞衙正厅上匾“勤补拙”,这三块匾分别告诫为官者要清正廉洁,勤俭节约并且要用勤政来弥补自身能力的不足,十分突出地体现出为官者要具有的自省意识。

  公正意识。楹联“编户方田勤并慎;征赋敛财公亦平”指的是县级官员在编造户口、丈量田亩时,要勤恳谨慎,一丝不苟,而征收赋税、收敛财物时要公平合理。典史衙楹联“法规有度天心顺;官吏无私民意安”和刑房楹联“按律量刑昭天理;依法治罪摒私情”指的是要按照律条定罪量刑,法规要宽严得当,要依据法律秉公办事。

  惩恶扬善。旌善亭楹联“旌忠良褒清廉亘古不变;善黎庶敬孝悌万世流芳”上联是赞扬为国尽忠的忠臣良将,下联是赞赏在家能孝敬父母、和睦兄弟的人。申明亭楹联“申劣情揭脏利惩前毖后;明事理化芥蒂治病救人释义”告诫人们不要行恶,对于错误和缺点要经常进行反省和更正,犯错误的人要吸取教训,早日行善。

  赵晖: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来源:江苏省文化厅 编辑/李明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