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在话剧舞台上向京剧致敬

2017年10月21日 09:29:02 | 来源:紫金山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陈佩斯说,能演这部戏非常幸运,感觉自己这辈子没白活。

  杨立新说,这部戏里的角色是我抢来的,死都不撒手。

  什么剧这么神奇?

  这就是话剧《戏台》。

  10月28、29日,它来到了南京保利大剧院。

  在幽默中讲述文化传承

  《戏台》讲述了民国时期军阀混战,闻名全国的五庆戏班将演出三天《霸王别姬》,观众最为在意的“楚霸王”金啸天却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混乱中又来了黑帮刘拐子难为班主。可刘拐子竟然也难一手遮天,不知不觉招惹了洪大帅……

  误会、巧合、计谋层层铺陈,乱世时期的戏班后台就这么展现在舞台之上,而故事又巧妙地将深受大众喜爱的喜剧形式同京剧传承这一主题相结合,在话剧舞台上向京剧致敬,好看又耐看。整场话剧中蕴含了丰富的京剧元素,剧中主要人物需要有大量的京剧“真唱”桥段,对此剧组专门请来形体老师训练演员的一举一动,戏中每个字每个音都经过反复敲定。

  《戏台》海报中,戏袍在身的杨立新被陈佩斯双手推扶,二人充满张力的动作关系中戏味儿十足,值得一提的是,“戏台”二字是由编剧毓钺亲笔题写。

  毓钺,原名爱新觉罗·恒钺,是恭亲王的嫡系后裔。擅长楷书、行书以及草书,又对清史了如指掌,电视剧《李卫当官》系列是他的代表作。如今执笔的话剧《戏台》,更是在幽默中讲述了一个关于文化传承的故事。

  谈到《戏台》的剧本创作,毓钺表示整个剧本的创作时间并不长,但是自己有类似的想法其实已经很久了,“虽然真正的京剧后台我都没进过,但我工作这么多年,没离开过跟戏有关系的工作。所以认识的人,听到的事,都是一些间接资料比较多,都说距离产生美,你真的实实在在进一个戏班知道太多了,还真不好下手了。”

  据说《戏台》的整个排练过程,毓钺是一直跟着的,而一般话剧排练,很少有编剧跟完全程。

  “为什么我赖着不走呢,因为太好玩了。有句话叫‘不怕跟明白人打架,就怕跟糊涂人说话’。跟明白人打架是很好玩的事,这都是高人。”

  《戏台》之中,陈佩斯和杨立新同台搭戏成为最大亮点,而二人各自演绎的角色也更为吸睛。一向擅长以小人物滑稽形象示人的陈佩斯,如今一改草根戏路,首次出演民国时期的“文化人儿”——戏班班主候喜亭。而杨立新更变身京剧死忠粉儿,蹭戏听戏自不必言,还对戏班后台规矩了如指掌,聊起戏来如数家珍。不仅如此,他身后还跟着一个妙龄“脑残粉儿”,看点十足。

  当陈佩斯遇到了杨立新

  在陈佩斯看来,《戏台》是一个寓言故事。

  “有些倒霉事能把当时的人为难得要死要活,可事情一过,就成了后人的乐子,成了百姓嘴边的笑话。喜剧就是这些糗事攒的。全都是因为这些倒霉事它过去了。真心希望所有看这出戏的观众都能开怀大笑,让令我们心里疼的糗事成为过去。让我们的子孙辈永远看着它开怀大笑,痛痛快快地笑。”

  《戏台》是陈佩斯觉得这么多年来“最满意”的一个剧本,“这个剧本不是我选中的,是老天爷选中我看到这个剧本,一直看着它成长,是一个天作之合。”此外,作为主演之一的他透露这次出演需要“脱胎换骨”,“因为它和我过去创作的所有喜剧,和我习惯的套路不一样,我要管制自己,不让自己乱动,好像把一匹野马勒住,太难了。”

  看过戏的观众都觉得舞台上扮演五庆班侯班主的陈佩斯太卖力了,哪怕不是他的戏段,他的表情也一直十分饱满,而扮演包子铺伙计的杨立新也很抢眼。据说包子铺伙计这个角色本来是编剧给陈佩斯写的,后来有一次吃饭,杨立新看了这个剧本,当时就激动了,拍着桌子说,“这个角色非我莫属啊”。关键是这顿饭后来杨立新偷偷把账结了,陈佩斯只好把这个角色让给他。

  剧中,杨立新一口河北乐亭口音,他特意找了河北朋友念剧本,他拿手机录音,然后跟着录音一句一句学。

  杨立新有传统戏曲的底子,在剧中的演唱也韵味十足。“就没有见过这么好玩,这么好看,这么有意思的剧本,特别想演,这个角色我至少要演十年。”

  戏里的角色是票友,戏外,杨立新也是不折不扣的京剧票友。演出中使用的胡琴就是杨立新的私人珍藏,是由名家为其制作的,“从我刚会拉半段二黄,这把琴就跟着我混迹剧组,电视剧《漕运码头》,电影《定军山》,包括这次。”

  要说杨立新参与此次《戏台》演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他表示在陈佩斯身上学到了很多:“他有好多方法,比如说步态,比如说台词。我偷偷把他这方法学到八成了,不能说满,都是八成。我一直想偷偷学点他的东西,但是你不跟他亲密接触,不跟他一起工作你是学不到的。”

  变装只要七分钟

  一般演出,舞台上下台口的侧幕内都只有几把供演员休息的椅子,道具箱上摆放着演员随手的小道具,但由于《戏台》中的几位演员都要抢装,所以演出时默认舞台两侧的通道内都摆桌子,上面化妆镜、头饰、油彩一应俱全。当人艺演员闫锐饰演的凤小桐从台上一路小跑下来,需要三位造型师一齐上手,拆头套的同时,他自己也不能闲着,脱鞋、穿彩裤,边穿棉制睡衣,三位造型师一个负责脸部底色和胭脂,一个勒头,一个则贴片子和小穗,之后是头套、大泡子、小泡子、耳边花,7分钟的时间几乎没有1秒钟的空闲。有时舞台上的节奏稍微快了点,甚至来不及画上眼皮,只能等到下次抢装时再补,闫锐则必须飞奔回舞台。

  虽然闫锐在舞台上饰演的是男旦演员,戏中戏唱的也是虞姬的唱段,但其实京剧科班出身的他主攻的是净行,当年从国家京剧院考入中戏导演系,闫锐自称如果不是倒仓不会选择改行。

  1989年,只有6岁的闫锐唱着《铡美案》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那一次,和他一起出现在大年夜荧屏上的就有陈佩斯。多年来,科班出身的闫锐没有刻意回避或迎合与戏曲相关的舞台剧,《天下第一楼》、《风雪夜归人》、《鸟人》中的角色都与戏曲沾边,而这次则是第一个舞台上的梨园中人。

  需要抢装的不止闫锐一人,饰演票友“大嗓儿”的杨立新在陈佩斯饰演的侯班主的撺掇下,决定粉墨登场后,需要一路跑下场,然后四个人会一拥而上帮杨立新换衣服,穿彩裤、换厚底,两人配合勒头,杨立新则自己勾脸,5分钟一通忙活,临上场前还得给鞋底喷点水防滑。为了这5分钟的赶装,导演还无奈加上了一段过场戏。而第二次赶装则需要三个人帮他穿霸王靠,戴盔帽,此时杨立新也不闲着,边换装还得边亮开嗓子开唱……

  这一版本的《戏台》是可遇不可求的:陈佩斯、杨立新都在他们最好的时候,遇到了这样一个难得的好剧本。

  (来源:紫金山新闻 编辑:李明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