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人物】葛汉彬:搭建中日职教交流桥梁 培养一流土木技术人才

2017年08月29日 22:14:43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讯 记者/童婷婷)

  古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而其实,有多少儿女怀揣一腔热忱和抱负,从年少时就不得不踏上离乡路,与故乡渐行渐远。1982年,16岁的葛汉彬离开家乡南通,走上求学之路,他未曾想到有一种叫做“乡愁”的滋味会成为他此后30多年的羁绊。

  8月29日,我苏网记者在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采访了日本名城大学教授、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葛汉彬,一位从江苏南通走向海外的“游子”。他告诉记者,这次回家乡他有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搭建中日职业教育交流的桥梁,为落实江苏发展大会做点实事。

葛汉彬教授作为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出席活动(二排右二)

  赴日多年学习研究抗震

  不断向国内输送先进抗震经验技术

  因为主要研究方向是结构抗震、减震与防灾工程, 1989年,当葛汉彬从华中理工大学建筑结构工程系建筑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便前往在抗震减震研究方面更加领先的日本深造,学成后他留在日本从事这方面的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成为该领域的知名学者。

葛汉彬作为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出席活动

  与此同时,他也兼任国内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从未停止过向祖国输送有关抗震减震方面的领先技术和经验,特别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第一时间就做出了反应。“那时,我刚刚从名古屋大学调到名城大学,正在成立一个新的研究室,工作非常繁忙。尽管如此,我当天就立刻联系在日的学习地质、土木、交通、建筑等相关领域的华人华侨专业人士,成立了专业委员会,把日本在特大地震发生后的经验和技术,涵盖从灾后救济到灾后重建这一系列的内容,以各种形式反馈到国内,为国内现场的灾后重建提供帮助。”葛汉彬说。

  此后,他同其他专家一起写作了《汶川大地震桥梁震害分析与启示》等文章,进一步总结分析地震中若干桥梁的损伤及其破坏机理,总结主要桥梁破坏形式,探讨对中国桥梁抗震设计的启示。

  今年8月8日,四川省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葛教授对此也一直在关注。“地震对于九寨沟的景观伤害还是比较大的,灾后重建恢复是需要一段时间的。九寨沟作为世界闻名的美丽景区,是“必须”恢复的,以现在的技术而言,尽力恢复到原来的模样也是大有希望的。

葛教授认为,九寨沟景区的修复虽需时日,但并未无可能

  葛汉彬说,每一次大地震的发生,其实都是有关抗震减震研究的“反面教材”,在日本,每次地震之后,都会成立专业委员会,通过大量的总结分析,重新修订有关建筑的抗震规范。葛教授告诉记者,目前中国也会在震后做相关的科研工作,而他们这些海外“游子”也会不断的提供各种支援。

  作为心系江苏的海外游子

  他搭建桥梁只为培养最好的职业技术人才

  8月29日,应葛汉彬之邀,日本岐阜工业高等专门学校校长伊藤義人和副校长和田清一行来到位于江苏省常州市的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与该校签订校际协议。“我们国家的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很快很好,职业教育也应该得到相应的发展,提高一线技术工人的技能,才能够保证好的设计在细节方面得以完美的呈现,真正实现土木行业更好的发展。

  葛汉彬告诉记者,日本在土木工程领域有一些技术和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比如,日本的自然灾害多,地震时有发生,但是如今,就算是大地震,其受灾程度也相对较小,这正是因为其在抗震减震方面的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和领先。

  “日本建筑和桥梁抗震技术的领先体现在很多方面:材料、设计、细节等等,国内很多高校老师到日本去参观之后,看到梁和柱的所有接点的处理,都对日本在细节方面的精益求精表示惊叹。”葛汉彬说,“精”这个字正是目前国内一些项目所缺乏的。

  有时我们会发现,有一些桥建的年数并不久,但是已经出现裂缝,或是路面已经需要维修了。在他看来,这是缺乏“全寿命周期”理念造成的:建造时从节约成本的出发点考虑,而忽视了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另有一个原因就是,国内目前从事一线工种的技术工人良莠不齐,也导致了很多好的设计效果达不到理想呈现。而如今,当中日双方的职业学校建立校际联系之后,双方的老师和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在葛教授看来,这正是他回馈家乡的一种方式。

关于他的家乡南通小苏还问了啥?

  记者:您能谈谈印象中小时候的家乡吗?

  葛汉彬:我是16岁离开南通上大学去了,小时候虽然物质条件远远不如现在,但是家旁边的河很清澈,晚上可以看到星星,路是泥巴路,至今想起来仍然觉得无比亲切。

  记者:您回家乡的次数多吗?

  葛汉彬:父母健在的时候,每次回国我都会争取回家看看,哪怕只有几个小时。南通的发展非常快,每次回家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我记得有一次回家看望父母,居然都找不到家门了。30年前,我根本无法想象现在的南通会是什么模样。人过半百之后,想起小时候的事,有些印象虽然已经朦胧,但是仍然挥之不去。

  记者:您印象中家乡有什么美食吗?

  葛汉彬:我们南通的油馓子,小时候只有逢年过节才会有的吃,平时不会有。可最近吃到的和以前的油馓子味道已经截然不同了。

  记者:您现在还会说家乡话吗?

  葛汉彬:我不但会说,而且说的很好。我每次回南通,家乡左邻右舍都说,我比在国内外地工作的人说的都好。我想,这恐怕是因为父母在世的时候,我几乎每天都会给他们打电话,哪怕只说上几句话,但至少能让父母听到我的声音,这样也是对我不在他们身边的一种安慰。因为这样,我的南通话一点没有“走形”。

  记者:您的孩子应该是在日本长大的?

  葛汉彬:是的,她是在日本出生,在日本长大,但是每年我都会带她回国,跟这里的堂姐妹多交流,让她知道原来爸爸是在这里长大的,她的根也在这里。我们在家里也是尽可能地用中文跟她交流,大多数的中文她是听得懂的,也能说一部分中文。

  记者: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您的家乡,这句话会是什么?

  葛汉彬:南通的山水让我一直念念不忘,身为南通人,我为南通而自豪。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