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柏:成功将丹麦养殖模式完整引入中国

2017年07月23日 15:00:09 | 来源:我苏网综合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杨林柏来自美丽的童话王国丹麦,是把丹麦养殖模式完整引入中国,并获得成功的第一人。他15岁就开始涉足农业,养过奶牛,做过农场主。2011年底,他的朋友告诉他,在中国江苏正在筹建一个大型的养猪场,问他有没有兴趣来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杨就做出了决定,他要来中国。

  到现在他还记得第一次来中国的印象,2011年的圣诞节期间,在中国呆了四五天,那是杨林柏第一次来中国,来到这里之后就爱上了这里,他说,我愿意留下来,这个决定不难做。

  杨林柏觉得中国是一个发展非常快的国家,他对这里很感兴趣。在北京上海那样的大城市里,除了高楼大厦上的标识语言不同,其实和纽约也是一样的,在灌云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环境,这里的人们,才是真正的中国。

  这里的人很热情,乐于助人,虽然他的中文不好,而大家的英文也和他的中文一样不好(笑),不能沟通,但是总能得到帮助,也会相互打招呼,大家都很热心、很热情。而且他觉得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可以从头开始,从建设阶段开始一直到把这个公司发展起来。

  “北欧农庄”的办公室很特别,杨并没有独立的办公室,而是和大家一起在一个大大的开间里,这里没有隔断,大家的办公桌围成了一个大圈,所有人一抬头就可以看见彼此。淡蓝色的墙壁不深不浅,看起来恰到好处,很是舒服。办公室外有一个大大的露台,有桌椅和遮阳篷,非常惬意。杨说,我想给大家一个友好的工作环境,而不是一抬头就看到彼此的后背。

  来中国三年多的时间,杨林柏觉得自己几乎是达到了当初设定的目标,打分的话,可能是8分。杨觉得自己最大的成功就是在这里建立了很好的组织结构,包括行政、财务、生产、物流等等,这些员工都是非常负责和忠诚的员工,他觉得这是最大的成就!要知道想建一个猪场那只是建设的问题,但把人员组合起来是更重要和复杂的。在公司里,中国的思维和丹麦的思维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从办公环境你也可以看出来,这不是中规中矩的中国式的办公室,而是一种融合的,大家在一起。因为在公司当中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在杨的眼中,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作为一个外国人,在提到领导中国团队工作方面的诀窍时,杨林柏表示就是试着去倾听大家的观念,尊重中国的文化,他来到中国并不是来改变中国人的,而是尊重大家的思维方式,同时带领大家,在中西文化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折中一下。他希望创造一个好的工作环境,让大家感觉到被信任,有信心去自己做决定,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取得成功,希望员工每天来工作的时候,脸上是带着微笑的,无论你在什么岗位,每天都很开心的工作。

  坚持丹麦养殖场管理理念

  杨林柏说,在中国,这里的疾病环境非常的复杂,我们选择灌西靠近海的地方,人烟稀少,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这些疾病传染给我们的猪。这对我们公司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公司的原则就是要生产安全的,可追溯的猪肉,所以说我们要尽量少的用药。如果我们的生物环境比较好的话,疾病比较少的话,我们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在丹麦,消费者对于肉食品的要求是越来越高的,但同时他们也会想到他们生产的这么多的肉食品出来,他们会对我们的环境造成污染,所以作为一个生产者,我们自己应该先想到这一点,而且把这一点做好,而不是等到这些消费者提出要求的时候他再来改正。

  当你走进猪场,不由自主的感叹“环境高大上”。进入猪舍的每一个人,必须先沐浴、更衣,如同进了隔离病房。此时正值夏季,但拥有几万头猪的猪舍里却并没有很糟糕的异味,所有猪被分门别类的饲养着,母猪们被白色栏杆划分成一个个小隔间,“各占山头”,闹腾着;刚出生的小猪在猪妈妈身边欢乐的拱奶;断奶后的小猪在自己的猪圈里,也玩儿的不亦乐乎。

  中国和丹麦在养猪方面有什么不同?杨林柏表示,第一,在中国养猪业有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就是,中国养猪业的疾病环境比较复杂,另外,这里的气候和丹麦非常不同,我们需要克服猪舍里夏季高温的问题。第三,在中国想找到符合我们标准的饲料原料也有一定的困难,我们的猪饲料配方和中国的传统配方还是不太一样的。因为我们丹麦的猪的生产性能(活胎率)是非常好的,需要更好的培训中国的员工来理解丹麦的管理理念,直到现在为止我认为我们还是做的比较成功的。

  在丹麦养猪,必须够环保。环保的准则之一,就是处理好动物的粪便。丹麦对粪浆的规定,相当细化,比如,粪浆需要储存至少9个月;要求至少有65%的土地冬季要有作物;当年收获至第二年2月1日期间不能将粪浆返田;粪浆中氮的有效利用率必须超过70%;一个动物单位就是粪浆中总氮为100KG的猪的头数;农场主可以在一公顷的土地上施1.4个动物单位的粪浆。粪便还产生经济价值,猪场产生的猪粪,生产热能,除了提供猪舍,也足够行政办公区域使用,满足工人用电、洗澡、供暖的需求。

  在丹麦和欧洲他们一直都是把猪粪作为有机肥来还田的,但是在中国似乎并没有那么普及。但我也慢慢看到中国的政府也开始关注于环保方面的事情,因为越来越多的大型猪场建立起来了,所以他们也非常关心环保问题。而我们也组织过论坛,大家相互交流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做。只要一有机会,我就会告诉大家环保的重要性。还包括我们当地的农委,他们也能理解我们实施环保的观念,一直在做宣传,鼓励大家按这种方式去做。农业部也曾到我们这边就猪场的事情做了考察,考察之后他们觉得我们这种用粪肥还田的做法,是一个可行的路线。

  丹麦素有“欧洲食橱”的美誉,是全球最大的猪肉出口国。杨林柏把丹麦上百年的养猪经验毫无保留的带到了中国,在来中国的短短三年时间里,他负责的种猪项目已经成为中国最有名的种猪繁育企业之一,生猪项目也成为诸多知名肉制品厂家的用料基地。杨说,公司最大的成绩就是证明了在中国建立一个丹麦模式的养猪场是可行的,并且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也把养猪场运营的非常好。公司计划在2016年之后,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而他还会继续留在中国,做他的洋“猪倌”。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