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尔滨“初代顶流”,我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2024年01月13日 17:11:51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人家小砂糖橘

都回广西老家等快递了

尔滨都拿特产蔓越莓

当回礼往南方寄了

咱说好的策划第二期呢?

那一万字是不是没戏了?”

图片

点击图片看让编辑部上下都带点儿东北口音的上期策划

“不是不是,您别生气啊

我们这不是想把尔滨

‘初代顶流’研究细了么?”

“啥‘初代顶流’啊?

研究这么细!”

“冻梨!”

图片

还记得哈尔滨

是从啥时候起

被称为“尔滨”的吗?

图片

是从冻梨

这种能砸钉子的北方“硬汉式”水果

被切片摆盘,以花一样的品相

招徕外地游客

引得本地人大呼:

“尔滨呐,你让我感到陌生”时开始的

图片

一开始,这种摆盘

只是为了服务初来乍到

对冻货吃法不甚熟悉的南方“小金豆”

毕竟……

图片

愣是让游客们凭一“嘴”之力

把冻梨吸成“冻梨.zip”

这就不光费嘴了

对肺活量也是种考验

图片

左边这位的“冻梨压缩包”还算大小合适,右边这个……

难怪有网友发问:

“我那行李能不能帮我抽个真空?”

图片

网友可以开玩笑

尔滨却不忍心让游客费劲

后来这冻梨的“造型设计”

甚至随着服务意识的飞速升级

逐渐“卷”到了不受控制的地步

眼瞅着十六宫格都要装不下了

图片

啥?你说右上角混入了

一个奇怪的造型

不是摆盘,是“挂杯”?

来,上个大图!

图片

这是“冻梨特饮”的一种

最近内卷大潮从“吃冻梨”

涌向了“喝冻梨”

冻梨美式、冻梨拿铁

制霸尔滨乃至整个东北咖啡界不说

又有“冻梨·花”泡的茶横空出世

图片

惊艳了游客的同时

更惊呆了本地人:

“切块儿切片儿也就算了

这咋还雕上花儿了?”

“冻梨自个儿也没想到

有朝一日能这么高雅吧?”

雅致的冻梨雕花

还“吃喝两用”,文武双全

文能杯中绽开芬芳

武能孜然辣椒全放

这种“神秘”的新吃法

甚至还有甜口、咸口可供选择

让本地人直呼:

太“梨”谱了!

图片

事实证明

只有你想不到

没有尔滨做不到

冻梨雕花之后

带有冻梨和奶油夹心的

冻梨蛋糕又上了热搜

至此,冻梨“已成艺术”

网友感慨:

尔滨呐,你对游客

这是不是有点儿“溺爱”了?

图片

有关冻梨的“神展开”

已经梳理得差不多了

现在,让我们回到故事的最初

来看看“冻梨”为什么能成为

尔滨乃至整个大东北的“顶流”

当然还有一个更严肃的问题

在成为“艺术品”之前

这玩儿到底咋吃啊?

图片

冻梨的起源

东北地区的冬天漫长寒冷

从进入11月到转年3月前后

气温基本都处在零下“冷冻区”

出了屋儿,外面就是天然“大冰箱”

而且现在家用的冰箱

冷冻室温度一般才零下18摄氏度

东北的冬天却能冷到

零下二十甚至零下三十多度

这样的超低温可以达到

冰封鲜甜的“速冻”效果

图片

如此特殊的气候条件

加上过去冬天能吃着的东西有限

在东北,冻点儿啥是储备

不冻点儿啥是浪费

因此,当地人素有爱吃冻货的习俗

冻梨、冻柿子、冻黄桃都是个中翘楚

冻梨的历史追溯起来足有一千多年

辽代的契丹人就开始吃了——

据文献记载,契丹人将秋季野生梨果实采集后,置于寒冷的户外,用冰雪覆盖,将其冻实,冻藏起来,以便在冬季食用。

吃了一千多年

总结了这么多经验

那啥梨冻出来最好吃呢?

一般人的答案是

……

当地产啥梨就冻啥梨

图片

但我们那一万字的素材里

还真有农科人员关于

冻梨品种的分析研究

图片

图源:王阳,王文辉,佟伟等.基于色香味与质地的冻梨品质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

上图就是科研人员证实的

三种品质较好的冻梨

从左到右分别是

冻南果梨、冻尖把梨、冻花盖梨

相关研究显示,经过冻藏后,三种冻梨的香气变淡,单糖、单酸组分含量有变化,但总糖含量无显著性差异,总酸含量呈下降趋势,冻花盖梨、冻尖把梨的表现尤其明显。冻藏过程中,冻梨的细胞结构被破坏,细胞中的多酚氧化酶与氧气结合,在多酚氧化酶作用下发生酶促褐变形成有色物质,这就是冻梨表皮为黑色的原因。

小编试着解释了一下

科研人员的意思

大概就是告诉我们

这梨一冻完,虽然香味儿淡了

但酸味儿也淡了

只剩下“嘎嘎甜”

与鲜梨相比别有一番滋味

为了这份舌尖上的甜蜜

那冻黑的皮儿

磕碜点儿就磕碜点儿吧

图片

冻梨的“传统吃法”

知道了冻梨为啥好吃

终于可以说说

土生土长的东北人

是咋吃冻梨的了

关键的步骤,在于一个字

“缓”(当地人读一声,huān)

图片

简单来说

“缓”就是用凉水浸泡冻梨

“缓缓地”解冻

以避免化冻过程中失水过快过多

把冻梨整得干巴巴的

失去了“灵魂”

心急吃不着好冻梨

如果你能抽出耐心

“缓冻梨”就是个很美妙的过程

冻梨果肉的冰点低于零度

泡在冷水里,因为冷热交换

冻梨表面会形成一层晶莹的冰壳

用勺儿把冰壳敲碎了即可食用

在很多东北孩子的记忆中

给冻梨去冰壳

也算是一桩童年趣事

图片

咔咔把冰敲开

再把质地变得柔软的“黑梨”

咬开一个角

就可以边嘬汁水边吃果肉

品尝沁凉清甜的“冬日特供”啦!

有尔滨网友表示

如果冻梨“缓”到位了

能切开拿勺儿舀着吃

口感犹如“冰沙”

可谓美味的最高境界

文艺作品中的冻梨

东北作家常写冻梨

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写过

迟子建在她的散文里写过

前年那部改编自梁晓声同名小说的

“东北风”电视剧《人世间》里

冻梨也是经常出镜的

“年货果品”“冬日一盼”

图片

冻梨当然

不光见诸东北作家笔端

我们在草地周刊11年前的报道里

翻到了爱研究“京味儿”“京范儿”的

文化学者崔岱远写的冻梨——

只有橘子大小的楸子梨冻了之后变成又黑又圆、光溜梆硬的小铁蛋,这就成了著名的“冻梨”。除夕之夜一家人吃过团圆饭,用凉水泡上半盆冻梨,一边等它慢慢融化一边唠嗑儿。过上阵子捞出来,梨的表面就裹上了一层晶莹的冰壳儿。“咔嚓”一声用手掰开,一个黑不溜秋的梨球儿蹦了出来,中间的果肉却精白爽亮。
一口咬进去,酸酸甜甜的汁液顺着牙根渗着凉气游走全身,不但解腻而且醒脑,带给东北人特有的快活……

如今,尔滨带火了东北文旅

“卷上天”“梨大谱”的各种吃法

其实是当地人在想方设法地

将昔日黑土地上“特有的快乐”
分享给八方来客

图片

11个“小砂糖橘”来东北游学的时候

网友为了核对人数

做了上面这张图

守护孩子们的警察叔叔

一人头上顶了个大冻梨

乍看有点想笑,细想又很有理——

叔叔们对小朋友的保护

可不就是主打一个:

贴身行“dòng”,寸步不“lí”?

“外表粗犷不羁,内心柔软细腻”

如果以这十二个字作为文章结尾

您猜我们是在形容啥?

冻梨、尔滨、

还是可爱的东北人?

图片

“莫言个头小,雪后冻梨白”。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