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州,这些孩子们都“一样”

2024年01月01日 16:37:04 | 来源:中国常州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融合教育,是在尊重每一名学生的现实状况、个体差异和成长诉求的基础上,让特殊孩子和普通孩子在同一个环境一起学习,分享教育资源,更生活化、平常化对待这群孩子。

  常州近年来正加快发展特殊教育事业,加大投入保障,建设融合资源中心,加强融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的融合教育发展格局,让这些特殊的孩子不再“不一样”。

  精准政策,为特殊孩子撑起“一把伞”

  早在2020年,常州便建立了八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大融合教育推进力度。市教育、民政、卫健、残联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优质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标准。常州市建立了八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大融合教育推进力度。

  常州市坚持政府主导,优化顶层设计,率先在江苏省内特设特教指导中心,建立健全融合教育制度体系,形成融合教育科研共同体。完善服务残疾学生的合理便利政策,打通残疾学生全学段乃至终身教育体系通道。整合社区、医疗、康复和志愿者等多方资源,探索医、康、教相结合的新路径,形成按需施教的新机制,促进全市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去年11月22日,为构建融合教育新样态,常州成立融合教育九大障碍类别研究工作室,主要研究儿童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言语障碍等九个方面的问题。同时,《常州市融合教育工作手册》发布。

  现阶段,常州正强化特殊教育发展机制,形成协同高效的工作合力;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着力打造“以就业为导向”的初、高中阶段融合教育职业教育、生涯规划课程;加快特殊教育学校发展,全面推进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

  “软硬”兼施,为特殊孩子点亮“指路灯”

  常州市现有7所公办特殊教育学校、195个融合教育资源中心、300多名融合教育资源教师、近3000名在籍特需学生,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100%。

  依托智慧管理,常州融合教育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全覆盖。常州特教在线是专门为满足不同特殊需要学生的个别化教育需求而设计开发的教育平台,涵盖了教学资源、教育评估、学习工具、教学课件等内容。特教老师可创建和管理学生的个人档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辅助功能;利用系统中的交流和评估工具与学生进行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

  在常州天宁区,有着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可以选择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目前天宁区有24个融合教育资源中心,10个学前段、9个小学段,5个初中段,实现学前到初中学段、镇、街道全覆盖。天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即常州市光华学校,对全区融合教育资源教师进行定点巡回指导,各资源中心资源教师不仅服务于本校融合教育儿童的日常教学工作,还兼具对本街道相同学段普通学校的融合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工作。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少年,还可以申请政府资助经费。

  全民参与,为特殊孩子铺就“前行路”

  家住常州新北区的高语晗1岁多时被确诊患有脊髓性肌萎缩症(简称SMA)的罕见病,全身无力、行动能力缺失。

  四年前,当高语晗说出“想上学”的心愿时,她的妈妈朱月梅颇为焦虑。但当她带着女儿走进新北区新桥实验小学,发现多虑了。学校在了解到孩子的特殊性后,将她的教室安排一楼紧邻卫生间,还特意安装了抽水马桶。而为了让更多孩子和她交流、相处,班主任经常给她换同桌。大家也都用自己的方式帮她解决学习、生活上的不便。

  在武进区,同样患有SMA的吴雯歆也在学校了感受了想同的温暖。学校发现她每天抬放轮椅很不方便,特意在学校为她铺了“一条路”——无障碍通道。在老师的教育下,同学们都没有觉得她是一个特殊的孩子,把她当做一名普通的同学,一起学习、一起玩。

  在常州,老师学生“全民参与”融合教育,在越来越多学校成为一种共识。对于同龄普通儿童来说,体会、感受到生命的多样性,让孩子更能够接纳、包容与自己不同的人和事。而对于特殊儿童,在求学环节中,学会与同学、老师友好相处,与他们进行有效合作,在未来更容易与社会中的不同人员共处。

  (来源:中国常州网)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