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给广大青年回信。尺素传情、言谆意重。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特别策划:《寄青春——我们的答案》,今天走进“沙漠边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聚焦收到总书记回信的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聆听属于他们的青春“答案”。
201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向青年朋友致以节日的问候,勉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九年多来,总书记的回信始终指引着他们。他们像戈壁红柳一样,大风吹不走、狂沙掩不住、孤寂赶不跑……深深扎根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大漠深处的孩子们带去源源不断的养分。
而他们的故事,要从23年前说起。
他们将青春奉献给三尺讲台
在广袤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有一座三面环沙的县城——新疆巴州且末县,也被人称为“沙漠边城”。 2000年,保定学院15名毕业生告别母校和家乡,带着户口选择到万里之遥的新疆且末县中学任教,为祖国西部建设发展奉献青春。
保定学院15名毕业生前往且末任教(资料图)
且末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井慧芳就是其中一个。23年前,他们乘坐火车转汽车,用了五天四夜的时间从河北保定来到这里。谈及第一次来到这里的场景,井慧芳动情地说:“那时候我决定留下来,也是因为看到这边比较缺老师,尤其是孩子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对我的触动特别大。”
且末县第一中学教师井慧芳(资料图)
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边缘的且末,气候恶劣,一年有近200天沙尘天气,但是井慧芳坚持了下来,在三尺讲台一站就是23年,从青春年少成长为骨干教师:“在我们的努力下,有许多的孩子能够走出且末到大学里面去继续深造,这让我们觉得很有意义。我们更欣慰的是,一些孩子不仅走了出去,还能回到且末参与到家乡的建设当中来,这是让我感到最欣慰、最骄傲的!”
且末县第一中学教师井慧芳
井慧芳依然清楚地记得,2014年,他们在给总书记写信中说道:“一个人的选择只有契合时代要求、符合人民需要,才会有意义有价值。西部需要我们这样的普通劳动者,我们愿像一棵棵红柳、一株株格桑花一样,扎根西部、坚韧不拔、甘于吃苦、平实做人,为广袤的土地带去无尽的生命力。”
他们也是这样做的。
“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不一样的,如何让自己的青春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我觉得最大的一个意义和价值就体现在: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到哪里去!我也希望广大的青年朋友们,能够选择自己应该选择的路,能够到祖国比较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青春价值!” 井慧芳告诉记者。
青春的接力仍在继续
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以他们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截至2023年,保定学院已有26名毕业生自愿到西部工作、生活。
且末县第一中学教师孙彤彤
2017年,刚刚从河北保定学院毕业的孙彤彤,响应总书记的号召,来到且末县第一中学任教。孙彤彤到来时,且末的中小学校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在且末县第一中学,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体育馆等一应俱全。
6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如今,且末像是孙彤彤的第二个家乡,她初心未改,愈加坚定:“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对我们既是工作上的肯定,更多的是嘱托和鼓励,也成为我们持续扎根基层的动力。我们也希望能够号召更多的人到西部来,为祖国的建设能做一些贡献、发挥一些力量。”
不仅仅是在且末,从2000年开始,保定学院已有340余名学生投身新疆、西藏等西部地区建设。
青春的汗水,浇灌青春的花朵。老师们,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告诉孩子们:“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青春的梦想,在传递。青春的誓言,愈发响亮!
维族小伙、且末县第一中学高二一班的学生艾力库提拉·图尔荪告诉记者:“我们会牢记习爷爷的嘱托,长大后向我们的老师学习,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高二七班的学生腊美婷是孙彤彤老师的学生,她希望毕业后,也能像孙老师那样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力量。井慧芳老师的学生王超,也在心中埋下了理想的种子:“我将不会辜负老师对我们的期望,将来考上理想大学,回到且末县,建设美丽家乡!”
一纸信笺满载殷殷期许。
在总书记的关心鼓励下,青年人豪情满怀、干劲十足!不论是支援西部、参军入伍、创新创业、扎根农业生产一线,还是台湾青年、外国留学生、留学归国青年……好青年志在四方,答案永远写在行动里!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我们都是收信者,我们都是答卷人!
记者:周洋、刘雨薇、马骏腾、刘正则
摄像:魏玉卿
特别支持:且末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