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多年前“长干古城”,揭开神秘面纱

2023年12月29日 17:36:35 | 来源:南京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长干古城”的发现,将南京建城史前推600多年!(详情戳→“长干古城”现身!南京建城史前推600多年)

  从2017年开始配合城市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到2020年转为主动性考古挖掘,再到如今经过专家论证确认,西街遗址考古项目团队一点一点掀开3000多年前“长干古城”的神秘面纱,一铲一铲印证南京建城史前推600多年。

“长干古城”复原示意图。南京市考古研究院供图

  考 古 前 置

  从探寻“超级大盲盒”

  到发现更古老的南京城

  2017年的一天,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外、大报恩寺遗址西侧的西街地块刚刚拆迁完毕,15万平方米的“废墟”犹如一个“超级大盲盒”摆在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马涛面前。

  在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的南京这个“古董铺子”,每一寸土地下都可能藏着“宝贝”。近年来,南京在全国率先实施“先考古、后用地”考古前置模式,“在南京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内以及老城区范围所有地块,无论面积大小,出让前必须进行考古勘探,其余地块也有相应严格的规定。”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计划处工作人员周岩说。

  2017年3月,为提升城南整体风貌,南京启动西街地块建设开发工作。根据《南京市地下文物考古工作办法》,必须先考古,后做用途规划。

西街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在西街遗址第一期考古发掘后,专家们给出了“西街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南京古代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指导意见。

  2020年开始,西街遗址发掘转为主动性考古发掘,重要断代遗迹陆续“重见天日”。

  “通过对出土遗物的类型学分析,结合碳-14测年数据,可以判断这里的繁荣期为商周之际。”西街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陈大海说。

  “据文献记载,南京主城建城史约2500年。然而,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不是一回事,比如我们过去并不知道有良渚文明、陶寺文明、石峁文明、红山文明……这些早期文明,都是通过考古发现,根据最新科学证据,将原来没有文献记录的历史呈现,或者将文献记录中不尽真实、带有传说性的部分纠正过来。这是考古学的最大意义之一。”南京大学教授贺云翱说,“长干古城”的考古发现也是如此,“最新的科学成果能够证明,南京的建城史不是约2500年,而是约3100年。”

西街遗址环壕区航拍。南京市考古研究院供图

  探 源 南 京

  数年抽丝剥茧

  复杂叠压地层里3000多年文脉绵延

  陈大海说:“考古没有休息日与工作日之分,只有晴天与雨天之别,只要是晴天,那都是开展野外考古的好日子。”

  天晴,就在野外“挖呀挖呀挖”;

  下雨,就在室内“理呀理呀理”。

西街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30岁的王伯强坐在工作间小板凳上,拿着笔记本,对着地上排队的文物标本,逐个清理、分类、编写器物说明。一个不适合野外考古的雨天,就这么过去了。几千件出土文物,就这样一一过手。

  11月30日,西街遗址文物库房内,一件口径约30厘米、商周时期的陶罐终于修复完毕。一周前,它还是残破的三块陶片,体量不足修复完的1/5。在库房里,还有大量残缺的出土文物静静等待着。

  吃不了苦,考不了古,耐不住性子的人干不了这行。对考古工作者来说,一无所获,是一种结果,也是一个结论——当真正挖开一层土之前,永远不知道土层之下会有什么,自己的推测对不对。他们的快乐,就是眼瞅着埋藏在泥土里的历史在自己的手铲中呼之欲出。

  随着西街项目转为主动性考古发掘,越来越多的遗迹呈现在考古团队眼前。

  经确定,“长干古城”由一处中心台地以及台地外围环壕、墙基与门道、水井、猪祭祀坑等与筑城有关的遗迹组成。

  西街地块北部原是一处台地,台地边缘的文化层和遗迹遗物最为丰富。其中,台地边缘发现了一条东晋时期的环壕,南北两端呈弧形拐角,向西延伸。根据环壕内出土的陶四面锥形器、成捆铁刀等与军事有关的遗物,陈大海认为,可能与六朝建康城淮水南岸的越城垒有关联。

  台地东侧还发现了一段长度近百米的南朝道路,呈东北—西南走向,方向约35°,与六朝建康城角度一致。从南北延长线推测,这条道路应该是连接朱雀桥和望国门桥间的大道。

  越城垒现身!国门位置被确定!

  而西街遗址隐藏的惊喜

  远不止这些

  环壕不止一道。2020年,当第一道被发现的环壕位置确认后,考古人员选取节点进行纵向解剖。一铲一铲土挖出去,一个个考古探方的深度不断增加,先后有多道商周时期的环壕“浮出水面”。墙基东侧约10米处,还发现了一条与墙基走向相同的壕沟局部,这段墙与壕的组合,成为此处曾筑城的又一实证。

  环壕内塌落的夯土墙体、一角的祭祀坑、外围晚商时期的水井,将3000多年前生活在此的人类轨迹一一还原。在西街,发现了湖熟文化台形遗址、环壕、城墙及门道、水井、猪祭祀坑等遗迹,出土的遗物显示出中原王朝影响,出现了陶礼器。

  截至目前,西街遗址共计发掘面积12000平方米,发现各类遗迹500余处,出土陶鬲、陶鼎、陶豆、陶簋、陶觯形杯、陶斝、原始瓷罐、玉璧、铜块等各类考古标本10000余件。

  考古工作者6年时间里

  以手铲释文明

  拨开时间长河的泥沙、发掘湮没已久的文明

  搜集历史的碎片、填补历史的空白

“长干古城”主要遗迹示意图。南京市考古研究院供图

  定 名 “长 干”

  永处“进行时”

  新起点上书写“何以中国”答卷

  西街遗址考古发掘将南京建城史前推600多年。让“长干古城”初露真容,许多专家成为考古团队的“外援”。

  “商城”?“越城”?“长干古城”?就古城名称,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征询了国内考古历史学家的意见。

  “商城”,只能表述古城所处时代;“越城”,浙江也有;唯“长干古城”,既有史料支持,又突显南京地域特征。

  11月22日傍晚,“长干古城”这个名字在西街遗址一间活动板房里被确定下来。

  “‘长干’两个字可以说是南京的一张文化名片。”南京大学教授徐士进期待,继续利用数字化技术,复原“长干古城”地貌和周边环境,辅助解读古城结构、性质。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长干古城’的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这表明至少在商代晚期,这一带已经开始和中原王朝发生了密切的接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说,南京是长江下游地区与黄河流域联系的纽带和窗口,“中原的文化通过这里传到长江下游,同时这里也将长江下游的文化传至中原。

西街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西街遗址的田野考古还处于“进行时”

  接下来要将该遗址置于湖熟文化聚落群

  置于南北交通枢纽的视角

  进一步解读古城地位、作用和性质

  西街遗址今后的利用规划也提上了日程

  考古遗址公园、南京考古标本陈列馆

  ……

  无论最终是何形式

  这里可以让百姓感受文化的可信和自信

  让南京在中华文明中的作用得以呈现

  陈大海表示,“发现了‘长干古城’,只是起点。有更多的未知等待我们去探索,‘何以南京’‘何以中国’的历史答卷等着我们继续书写。”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