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体两翼”到“四方澎湃”,江苏常州高质量发展势头迅猛

2023年12月29日 14:27:55 | 来源:中国常州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一个学生如果太偏科,总分一定不会太高。一座城市如果有明显短板,综合实力一定会大受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常州各辖市区发展不均衡,存在南北强而东西弱的情况。

  而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溧阳崛起了,紧随其后的是经开区与金坛突飞猛进。常州已经从过去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转进为“四方澎湃”的局面!

  因为“四方澎湃”,所以常州在高质量冲刺万亿之城的道路上信心足、势头猛。

  才貌双全的溧阳,在全国百强榜中前进了60位

  提到溧阳,大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也许是竹海和鱼头。它们是溧阳美景美食的具象化,是溧阳为人所熟知的一面:山清水秀,好吃好玩。

  溧阳“颜值”高,明明可以靠“颜值”吃饭,可是溧阳偏偏在追求“才华”的道路上执着而坚定。

  溧阳的“才华”,由扎实的制造业基础建构而成。现在的溧阳,已经成长为一个实打实的硬核工业强市。

  今年12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溧阳在“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榜单中排名全国第17,省内排第7,仅次于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宜兴和太仓。在“中国创新百强县(市)”榜单中,溧阳排名29。

  溧阳的发展腾飞是常州城市发展从“一体两翼”到“四方澎湃”的一个现实案例。1990年,溧阳撤县设市。三十多年以来,溧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12.48亿,攀升至2022年的1416.22亿,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992年全国首届百强县榜单上,溧阳名列第81位。2023年全国县域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榜单上,溧阳名列第21位。三十一年,前进了60位,发展速度令人惊叹。溧阳的崛起是实打实的崛起,“才貌双全”令人信服。

  南武进北新北,仍是常州的实力担当

  2002年,常州在常州国家高新区基础上设立常州市新北区,常州市区面积跃升至1864平方公里,常州的北翼更加开阔。

  自此,常州主城区呈现出“南武进、北新北”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武进区位于常州主城区南部,自古以来就是强县。全国百强县(区)评比,武进连续多年排名全国前茅,在今年的全国百强区评比中,武进区排名全国第三。

  制造业是武进的一大优势和特色。数据显示,41个工业大类和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中,武进分别有31个、28个,全区还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55家,每千亿元GDP拥有“小巨人”企业17.74家,工业规模大、门类全、韧性好、开放程度高。

  新北区前身为1992年成立的国家级高新区,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2002年4月,常州在高新区基础上设立了常州市新北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

  建区以来,新北区逐步形成了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高端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获得“全国国家高新区建设20周年先进集体”“国家级绿色园区”“江苏省先进开发区”等荣誉称号。2022年,新北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429.7亿元,同比增长11.9%,位列全市第一。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武进与新北是常州经济发展的“顶梁柱”。也正因为武进与新北“南北双雄”的存在,才让常州的主城区经济能够与苏州无锡并驾齐驱,为常州打下了“新能源之都”与高质量冲刺万亿之城的坚实基础。

  经开“逆袭”、金坛起势,“四方澎湃”拓宽常州城市发展空间

  曾经的常州“东大门”,发展速度一直让人着急。而曾经的金坛,实力也很弱,甚至一度被人称为苏南发展的“锅底塘”。

  改变,来自于两地干群的“不信邪”,也来自于常州的顶层设计。

  2015年,金坛撤市设区,常州市区面积增加至2837.63平方公里;同年,常州经济开发区设立,常州向东发展的大门进一步打开。

  此次调整后,常州城市区域发展最大的变化是城市东西方向的发展空间得到疏通。常州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增强,原本稍显弱势的东西横向区域逐渐起势,常州主城区逐渐由一南一北“一体两翼”,发展为东西南北“四方澎湃”的城市发展格局。

  其中,变化最为明显的当属常州“东大门”经开区。

  作为2015年新设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常州经开区发展迅速,后来居上,综合实力突出,多次荣获“全省第一”“全国第一”的桂冠。原本老旧的常州“东大门”,实现了华丽逆袭,成为常州“新贵”,带动常州东部板块加速崛起。

  2022年,常州经济开发区在江苏省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中排名跃升至全省省级经开区首位,比成立时提升59位,并获得“经济发展”和“创新驱动”两个单项第一;今年10月,《中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发布,常州经开区在2100余个省级开发区中脱颖而出,在“2023中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位居全国第一。

  位于常州西部的金坛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由于产业落后、交通闭塞,金坛曾被称为苏南发展的“锅底塘”。2015年,金坛的GDP为525.5亿元,在当时江苏66县市中经济实力排名第39,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快速发展,金坛抓住新能源产业风口,成为长三角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链最长、最强的地区之一。2022年,金坛GDP达到1216亿元,同比增速位居常州市第一,且多项指标增幅位列全市第一、苏南乃至全省前列。

  金坛正在肉眼可见地变得更富更美, 常金一体化进程也正加速升温。

  过去,常州和金坛之间的往来,交通是一大难题。2019年,金武快速路通车,极大缩短了金坛与中心城区之间的通勤时间,成为“常金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的标志性工程;现在,从常州到金坛,一路上道路宽敞,厂房林立,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后劲足的产业项目已落地成楼、集聚成片,焕发出勃勃生机。

  常州经开区的设立和常金一体化的加速,不仅解决了常州中心城区过小的问题,还改变了常州原本的区域发展不均衡态势,使得常州向东西方向扩张成为可能,也为常州城市空间的拓宽大大提高了上限。

  “两湖”落子,以点带面带动常州协同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区域经济由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越来越表现出中心化都市经济模式的特点。常州适时撤县设区释放了常州的城市动能,使得常州市得以统筹大市资源,这也为后来发展高集聚度的现代产业做好了行政区划上的准备。

  常州行政区划调整之后,整体经济实力增长也十分明显。2002年,常州国内生产总值760.60亿元,全国排名39;2022年,常州GDP总量达9550亿,全国排名25,不仅绝对经济总量实现指数级增长,而且GDP排名较20年前上涨14位,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大多数城市。

  从这个角度来看,两湖创新区的规划设计可以看作常州在城市空间重构和区域资源整合上的新尝试。

  2022年,常州发布《两湖创新区总体概念规划》,涉及溧阳市、金坛区、武进区、钟楼区共17个街镇。如果没有此前的行政区划调整,这样面积上千平方公里的创新区,规划起来难度将非常大,常州也可能因为城区狭小、缺乏空间而丧失许多产业机会。

  从地理区位来看,“两湖”创新区位于常州城市区划的“心脏”位置,是链接常州各辖市区的中心节点。

  “两湖”创新区横跨武进、金坛、钟楼和溧阳,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常州“一点居中、两带联动、十字交叉、米字交汇、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承载着常州区域融合和内部创新的使命。“两湖”创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将促进常州大市资源的进一步统筹协调,加深全市“一盘棋”的战略发展格局。

  从战略规划来看,“两湖”创新区的设立符合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内在要求。

  2019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提出长三角地区到2025年的发展目标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跨界区域、城市乡村等区域板块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在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全面建立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两湖”创新区的设立,既是常州内部区域协同发展的“棋眼”,也是常州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在长三角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的探索和尝试。

  新千年以来,常州的区域经济格局从南北“一体两翼”,到东西南北“四方澎湃”,呈现出由“线”到“面”、以“点”带“面”的趋势 ,与改革开放的浪潮相呼应,也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相融合。随着“两湖”创新区的建设,常州“四方澎湃”的动能将愈发强劲,这是常州实施“532”战略、建设新能源之都的依仗和底气。

  千年龙城,“能都”常州,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正四方澎湃。

  (来源:中国常州网)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