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宿迁市宿豫区来龙镇、仰化镇、曹集乡、陆集街道等“小田并大田”施工现场,机械轰鸣,推土机、挖掘机正在对土地进行田块平整、土地翻耕,田间一派繁忙景象……
宿豫区深化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落实“小田并大田”政策,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提升农业资源利用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田“优质、集中、连片”,实现农村农业生产提质增速。
学习“千万工程”的为民情怀, 变“要我并地”为“我要并地”
宿豫区制定出台《开展“小田并大田”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群众成为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激励先试先行,明确奖补政策,广泛宣传“小田并大田”改革试点工作重要意义,让农民了解政策、消除顾虑、形成共识,为改革顺利推进营造良好氛围。
来龙镇“小田并大田”工作起步较早,在今年春节后就开始摸底,倾听村组干部和群众意见。
来龙镇重点打造268省道沿线及其他主干道两边,先试先行,让典型示范给各村居干部看,让好处呈现到群众眼前,这样可以节约土地,便于灌溉排涝,利于规模化耕种收,利于使用飞机等先进植保设备防病治虫。 全镇15个村(社区),每村居选择部分村民小组从试点到全面推开,得到广大种植户认可。 来龙镇侍岭社区徐永安说:“以前地分散,家里6亩地分在6处,最小一块地才半亩,干农活不方便,去几块地里打个药,路上就得耽误半天时间。我们村‘小田并大田’后,不仅把我的地并到了一起,还一分没少,以前种地是村前村后跑,现在跑一趟就够了,确实方便很多。”
借鉴“千万工程”的绣花功夫, 变“千人一方”为“私人定制”
在陆集街道虎山村,记者看到田成片、沟相连,一台推土机正在田间来回穿梭,播撒麦种,然而就在两个月前,这里还是一块一块的边角地。
“这里以前一共有六块地,共计三亩多,最小的二分五,最大的七分一,太零散了,也高洼不平。现在这三亩多地平整后,租金能达到三千元钱左右,再加上自己赚的钱,能有四五千元钱左右,比种地强。”陆集街道虎山村村民张为华高兴地说。
为了集中集约发展,提高土地产出率,虎山村认真落实“小田并大田”工作,专门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对分散的土地进行集中流转、统一经营,广大农户可以进入合作社务工,变成职业农民。为了更加高效种植,虎山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还将原本坑洼田块进行复垦平整,调整优化沟渠、灌排体系,铺设机耕道等基础设施,改善种植条件。
截至目前,虎山村已成功并大田1122亩,通过“小田并大田”项目,不仅有利于农业机械化作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粮食产量,而且每年也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300余万元,带来收益80余万元。
宿豫区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在乡镇(街道)指导下,村(社区)因地制宜,科学制定田块合并与分配、沟渠平整、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村庄道路绿化等具体工作方案,实现一村一案、一家一策。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发挥“统”的功能,按照承包权不变、承包面积不变的原则,组织经营权流转,通过流转经营权实现集中连片,将“一户多块田”变为“多户一块田”“一户一块田”。
践行“千万工程”的久久为功, 变“一枝独秀”为“满园春色” 宿豫区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倾听群众意见建议,会商解决重难点问题,以点带面、分类有序、审慎稳妥推进改革。以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为抓手,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优先在项目区扶持智慧农业发展,全方位提升农业综合生产效益。
目前,宿豫区已整合完成辖区3.8万亩零散用地,涉及5000余农户,盘活土地资源近千亩,招引农业重大项目20余个,一体化提升乡村“水路林田居产景”。
宿豫区将继续加强资源整合,积极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资源利用率,促进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来源:宿豫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张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