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招商引资从比拼土地、资源、税收等优惠政策的“红海化”竞争转向营商环境的综合竞争后,许多城市就不再轻易提及“要素成本最低”。而在“四最”营商环境中,“要素成本最低”与“物流成本最低”一起,表达了我市打造营商成本洼地的决心信心。若说决心源自“攀高比强、跨越赶超”的发展责任,那么信心从何而来呢?
“地等项目”、财政奖补集成服务、人才“引育留用”政策“组合拳”……在这些实践中,整合的力量跃然可见,揭示了淮安打造“要素成本最低”的信心之源。
“整合”是一个常用术语,但日用不觉,人们很少对其具体内涵进行深入思考。正因此,淮安对“整合”的洞察才显出特殊的力道和价值:打造“要素成本最低”,绝非以不合理的要素低价吸引项目,而是通过资源的整合帮助企业实现要素成本最小化。换言之,整合是政府与投资主体围绕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展开的复杂互动,其目标是以资源的整合力换取营商环境的竞争力。
在打造“要素成本最低”的淮安实践中,整合无处不在、面向多元。淮安天合光能项目创造了从签约到开工仅用时32天的纪录,这意味着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淮安完成了土地供给、能评批复、环境容量等多个环节的工作。之所以能创造纪录,关键在于通过容缺预审、模拟审查、并联审批、超前服务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将各环节工作有机整合,实现“发证”和“交地”同步化。同样,财政奖补集成服务改革以“一网通办”“一体联动”“一站直达”领跑全国,其核心经验也在于整合行政资源,创新构建全市域、全事项、全要素、全流程的集成服务机制,实现材料、环节、时限的大幅压减。对重特大项目开展专班服务,更为直接地体现了“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绕项目转”的理念,其中蕴含的主要逻辑仍然是整合行政资源,保障服务项目。如此种种,进一步诠释了整合的具体内涵:以政府服务效率的最大化,换取投资主体收益的最大化。
那么,投资主体的收益又如何体现“要素成本最低”呢?这里的要素成本并非指土地、资金、用工、用能等要素价格本身,事实上,一些要素价格主要由市场定价,政府无力左右。因此,“要素成本最低”恰恰是以整合、转化的形式体现的。试想,一个项目签约后仅用32天就开工,企业将节约多少成本!财政奖补资金的申办不再需要提交繁复材料,甚至无需申请,企业将省却多少麻烦!人才进入企业后,不仅留得住,而且用得好,企业又将少操多少心、增加多少效益!由是观之,淮安对“要素”的理解体现了整合的视野:打造“要素成本最低”,指向企业各类显性或隐性的成本。
说到底,整合体现的是市委市政府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勇气和果决。只有通过整合行政资源,才能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务,进而才能促进企业持续降本增效,助推项目又好又快发展。打造“要素成本最低”的淮安实践表明:整合力就是生产力,整合的智慧几多、力度几许,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攀高比强、跨越赶超”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