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常州天宁区雕庄街道(又名“凤凰新城”),你能清晰捕捉到一座城市生长的痕迹,一窥城市的过去、现在和不远的未来……这里已成为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试点,雕庄在“竞进”中将美好蓝图逐步变为现实。
如果说发展成就了“雕庄速度”,那么文明则彰显了“雕庄高度”。10平方公里内,一场场志愿服务精彩纷呈,一个个身边好人层出不穷,一股股正能量不断汇聚,提“颜值”增“气质”,让这座新城多了一分温度。
是什么催生了这样的聚变效应?常州市天宁区雕庄街道党工委书记张璀说:“这得益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双轮并进’。”
十年来,雕庄厚植文明沃土,努力破解资源紧缺、矛盾多发、城市功能落后等难题,探索出了一条经济高质量、治理高效率、人民安居乐业的发展之路。
雕庄是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试点
老工业基地变形记
运河两岸,烟囱林立,厂房如织,这曾是常州工业与运河交织的生动写照。
因河而生,因河而兴,雕庄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曾经的雕庄依靠良好的区位优势,吸引了数百家纺织、印染、化工、机械等企业沿河扎根,连续8年跨入市工业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双十强”乡镇行列。但“小散乱污”企业占比超过70%的雕庄,工厂与村居混杂,配套粗放,土地利用率不高,特别是工业废气混杂的“五味路”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面对老工业基地转型这一难题。2012年起,雕庄街道以超常规力度整体推进10平方公里的凤凰新城建设。累计实施各类老工业区改造提升项目110个、征迁面积超500万平方米,雕庄段运河沿线实现化工、印染等低端低效产业全面腾退。
给工业遗产去“锈”,也为优质企业发展、新兴产业集聚腾出了宝贵的发展空间。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智慧物流三大产业集聚成势;创志科技、久成电子、大恒环保、普偌迈等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冉冉升起。
“只有打造更适宜都市工业生长的‘土壤’,才能让低效真正变成高效。”雕庄街道办事处主任缪维军说,辨识度越来越清晰的雕庄,值得所有人期待。
如今,从空中俯瞰雕庄,曾经“灰蒙蒙”的十里工厂码头,已蝶变为“近悦远来”的十里运河文化绣。14.7公里的环岛路已成为时代记忆与现代建筑、精品园林与绿树红花交相辉映的“运河秀带”。而以萃园、采菱公园、凤凰公园等为核心的主题城市绿肺,串起童趣沙洲、乐活水岸、文化水街、运动康体等近十个口袋公园,让百姓出门就能遇见诗意“栖息地”。
从烟尘扑面到绿意流淌在城市每一寸肌理,雕庄的精彩嬗变正是两山理论的一场生动实践。
公益品牌活动凝聚起向上的力量
深深扎根这片土地
雕庄之美,在于精致,更在于深深扎根的文明脚步。
“我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我想‘能做就多做一点’,这是我的努力方向。”今年71岁的雕庄街道菱溪社区居民吴川中说。
一支毛笔、一桶红漆、一只小板凳、一件蓝马甲、一辆小电驴,每天凌晨4点就出门,吴川中从雕庄“芳田桥”开始,用了两个月时间,为百座龙城大桥桥名描红。
吴川中还有个身份是街道“文明伴成长”的德润文明主理人,他将自己几十年收藏的珍贵邮票装帧一新,走进学校带领孩子们从邮票中学知识、从邮票中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吴川中说:“为孩子们做点实事,帮助孩子们茁壮成长,是件很幸福的事。”
80后的张毅超已扎根基层10多年,现为雕庄街道水岸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的他,一直在寻找解决社区凝聚力较弱、居民黏性低等问题的答案。
水岸社区是2021年1月才成立的街道首个城市社区,常住人口1.3万余人。在社区居民中,青年占比近60%,18周岁以下占比23%。
“开会没有人?我主动加了20来个在群里比较活跃的年轻党员,‘80后’‘90后’青年党员很容易就找到了共性点。”张毅超说,做事不踢皮球,才能得到老百姓认可。在青年党员的参与下,社区相继打造了凤凰新城青年党员YOUNG空间和青年党员公益联合会,探索青年党员融入社区治理全新模式,已吸引200余名青年志愿者主动到社区报到。
2021年,社区18名青年党员出资众筹,创立了“不一young奶茶”公益品牌项目,义卖活动超50场,制作茶饮2000余杯,受到群众喜爱的同时,完成自我造血反哺社区。
在水岸社区,志愿服务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行动,是出于热爱这片土地,更是一种信仰。这里形成了以丛政、施洁等为代表的一批青年力量,和以王少萍、沈仁苟等为代表的银发活力相互“竞赛”的温暖画面。
把青春华章写在大地上,让青春在基层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其实,作为江苏省最美社工的张毅超,和他们一样,都是“答案”。
汤亚平一个人的爱心里程已转化成一群人的公益行动
姐妹花儿开香满园
雕庄,还有许多座有形的“富矿”,为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动力与力量。
知名度颇高的中国好人、全国劳模李承霞,因家庭贫困,20岁那年经安徽巢湖老乡介绍来到常州打工。最终常州接纳了她,江苏老三集团有限公司成就了她。
“我们遇上了好时代,我们要珍惜每一个成长的机会。”从普通农民工成长为服装高级技工的她,是勇于创新的劳模工作室带头人,是主动担当热心“传帮带”的技术导师,更是农民工群体的代言人。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李承霞在街道采菱社区专门设立了李承霞代表工作室,近6年共提出23条建议,其中关于扩大农民工社保覆盖面的建议和关于规范非公企业技能等级的建议是全国重点督办建议,另外2条建议被财政部直接采纳。而立足新城发展、让城市更具包容性的充电桩安装和托育中心建设等建议被常州市重点督办。
李承霞说,在常州、在老三集团,她真正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成长被重视是多么重要”。在这里,她感受到了作为劳动者的尊严和光荣,也让她感受到作为城市新主人的自我认同感。
从事基层工作33年的雕庄街道菱溪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汤亚平,是“中国好人”、全国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她就像一个“小太阳”,用2万多条微信、6000多个回复解决民生实事,她将“一个人的爱心里程”辐射转化成“一群人的公益行动”。
在全国儿童友好社区试点创建中,汤亚平从一个小女孩的交通安全事故,到建设安全马路,再到家校社联动,形成“15分钟儿童安全街区”,探索“成长365”青少年赋能社区治理,可行管用的“菱溪模式”成为全省学习样本。
最近,“德润雕庄”文明品牌正式发布,李承霞、汤亚平等纷纷争做“德润文明主理人”。他们像一颗颗文明的种子,让向善向美的力量不断渗透,也让雕庄这座凤凰涅槃之城的文明底色更显厚重。
“4万人的新城,登记注册志愿者超1万人,户籍人口三分之一的居民常态化参与活动。”雕庄街道宣传委员郑蓓说,街道已形成“1公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片区”,一批走心、贴心、聚人心的公益品牌活动不断蓄力储能,凝聚起向上的力量。
“我们不光要‘点上精彩’还要‘面上开花’。”张璀说,雕庄的未来还需要“内外兼修”,让文明内化为城市发展的基因,让更多温暖在整座城与每个人之间流淌,让幸福雕庄呈现出更生动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