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在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即将到来之际,一场以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圆梦中华、开创未来为主题的大型舞台音乐组歌《和平的祈愿》演唱会在南京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首场公演。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金陵放歌,礼赞和平。南京市文化馆会同南京市音乐家协会形成共识,9位国家一级词作家、曲作家,把以史为鉴、和平发展、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宏大主题融入歌词,把人类热爱和平的向往与心声化为旋律,历时一年多,精心打造了一台大型舞台音乐组歌《和平的祈愿》,寄托了中国人民对死难者的深深哀思和对世界和平的向往追求。
音乐低回,心绪悲怆。演出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进行。第一乐章《历史的回望》,以《记忆的翅膀》《血在燃烧》《守望相助》《铁证如山》组歌,用“记忆/回到鲜血染红的那个最冷的冬月/鲜红的生命成为哭墙上的名字/南京1937/凝成血泪镌刻的历史”的悲壮歌词开场,把观众的思绪带到了那一座座血铸的纪念碑墙前。第二乐章《永远的祭奠》,以《长江在说话》《胜利时刻》《哭泣与哀思》《警钟长鸣》组歌,用“在血泊中站起/在黑夜里抵抗/拿起刀,拿起枪,赴国难,上战场/在火焰中燃烧/在战斗中成长/擦干血,擦干泪,杀敌寇,打豺狼”的慷慨歌词宣示,把大家的悲愤化作了打击侵略者的英雄豪情。第三乐章《和平的薪火》,以《黑暗中的星星》《紫金草》《夙愿》《和平鸽哨》组歌,用“鸽哨声声/穿越了历史岁月的缕缕烟云/把缅怀之情传递到南北西东/鸽哨声声/记取那苦难岁月的深深伤痛/把和平之歌唱响那春夏秋冬”的婉约歌词陈述,把人们心向光明、面向未来的和平愿景表达得淋漓尽致。三个乐章一气呵成,构成一曲中华民族不忘历史、捍卫和平、自强不息的壮歌。
歌声穿越山海,汇聚起磅礴的力量。近300人的演出阵容放声高唱,和平的歌声在博爱之都的天空回荡。初冬的紫金山在低头回望,澎湃的扬子江在发出激荡回响,满城的梧桐树在静静的聆听和平鸽哨的天籁之音。一首首歌曲,一声声吟唱,连接起历史、现实与未来。
现场观众感叹,每一句歌词,都是我们与祖国共同的心灵呼吸;每一串音符,都是我们用双手编织的和平花环;每一段旋律,都是我们奋进新时代的强音。
组歌歌词主创、著名军旅作家葛逊,在谈起创作初衷时说:“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回望一段国家记忆,用心灵的歌声,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以史为鉴,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这是对第十个国家公祭日的崇高敬礼。我们始终保持一种清醒的记忆,既是对逝者的告慰,更是对历史的时代担当。”他告诉记者,“组歌创作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歌词在公众号发表的第一天,就收到了全国近百万网民的点赞,我深感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自我警醒、自我净化、自我教育。”
(通讯员/倪敏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