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江苏省新型能源体系示范启动暨徐州市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发展推进大会在徐州市举行。
此次大会将深化能源革命、加速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引领徐州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而作为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徐州在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发展中,走过了一条怎样的转型之路?在绿色“碳”索中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徐州的转型之路
徐州,这座中国重要的煤炭产地,很早就与能源结下不解之缘。凭借得天独厚的煤、铁资源优势及交通枢纽的便利性,逐渐发展起了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化工五大优势产业。然而,随着煤矿资源日渐枯竭,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徐州选择了和过去说再见。
一方面,徐州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化工等传统行业转型升级,18家钢企整合为3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11家焦化厂整合为3家综合性焦化企业,62家水泥企业压减至15家,222家化工企业压减至71家,24家燃煤电厂压减至15家,传统产业实现减量提质,老产业焕发了新生机。
另一方面,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徐州能源资源相对富集,发展新型能源和双碳产业基础较为扎实、体系相对健全、创新优势突出。特别是面临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等叠加机遇,徐州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发展,正迎来新的重要“风口”。
转型时的阵痛,换来了变道发展的机遇。今天的徐州,凭借抢先切入绿色低碳能源新赛道的优势,依托“一个工作专班+一个产业联盟+一批创新平台支撑+一套组合支持措施”的“四个一”产业发展服务模式,持续完善机制、集聚资源、创优生态,助力产业在竞争中破圈突围,驶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徐州的绿色“碳”索
如果说多年前的转型之路,让这座昔日老工业城市实现蝶变,那么近年来的绿色“碳”索,则让徐州抓住了绿色化、低碳化这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今年1-10月,绿色低碳能源产业集群产值实现1073.4亿元,同比增长10.7%。项目建设,是产业发展的底气实力,共排定比亚迪弗迪电池等绿色低碳能源重大产业项目43个,年度预期投资406.5亿元,截至10月底,已完成投资319.4亿元,弘元新材料等项目已竣工投产。项目招引,是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全市新签约绿色低碳能源产业项目26个、计划总投资508亿元。……不断跃升的数字背后,是徐州交出的绿色“碳”索答卷。
产业基础扎实、体系健全。
徐州现已形成以新能源、煤电能源、绿色环保、双碳产业四大主链为主导的绿色低碳能源产业集群,涵盖晶硅光伏、风电装备、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氢能储能、智能电力、煤炭电力等多个细分赛道,初步形成了以协鑫集团、徐工汽车、徐矿集团、大屯煤电、中清光伏、华辰变压器等为龙头的企业集群。其中:
晶硅光伏产业拥有“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电站”全产业链条,生产工艺、产品技术水平处于国内第一方阵;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覆盖整车制造、低速车制造、电动三轮车制造及零部件,产品覆盖商用车、乘用车、专用车辆;
动力电池产业链涵盖碳酸锂、三元前驱体、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以及电池PACK、退役电池回收等产业链核心环节。
应用领域广泛、场景多元。
徐州依托丰富的煤炭、光照等资源禀赋,以及扎实的工程机械和能源产业基础,积极推动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在应用端不断拓展,在电力发电、分布式光伏、新能源汽车应用及运营、建筑节能等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
今年以来,8个全国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数字化碳管理体系暨碳资信评价体系建设启动大会成功举办;新氢动力氢能叉车生产项目竣工投产,中石化首个加氢站即将建成投运,新能源(氢能)车辆应用场景打造成效显著;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484万千瓦、占比29.5%、较“十三五”末增长了12.5个百分点。
创新平台众多、水平先进。
全市绿色低碳能源领域现已建成省级以上各类研发平台79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以上重点实验室4家,其中国家级2家;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34家;培育华辰变压器等各类专精特新企业21家。
回望徐州的绿色“碳”索,我们可以发现,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实现了从龙头企业“一枝独秀”到产业集群蓬勃生长的发展跨越。而今,立足国家战略,向“双碳”目标挺近,徐州怀揣“青”云之志,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示范城市、打造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全国样板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来源:淮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