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江苏省北部,一个“创新坐标”正徐徐铺开,孕育着强劲的创新动能。
向前沿探路,“343”创新产业集群的“芯”力量蓬勃,跑出一只只潜在独角兽成为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向深地进军,10万立方米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基地正式投入运行,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向高地攀登,求才若渴。爱才兴才的信号频频释放,让人才成为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的关键支撑……
徐州,正紧扣“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主题,加快建设“徐州科创圈”,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产业引领 完善创新创业生态
2023年度江苏独角兽企业名单发布,江苏鑫华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榜。
这个由徐州本土培育出来的半导体独角兽,拥有国内首条年产5000吨电子级多晶硅生产线,一举解决了痕量杂质提纯、高等级洁净控制等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
走进位于徐州经开区的江苏鑫华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控室,车间生产设备运行状态全部实现联网实时监控,车间作业基于主生产计划自动生成,让人仿佛步入未来世界。
在徐州,不仅有半导体独角兽登场,更有新能源、医疗健康巨头盘踞。
今年3月29日,苏能股份在沪市主板上市,成为全国煤炭行业十年来唯一一家煤矿主板上市企业。
作为领先行业的光伏制造生产商,中润光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我市布局沛县、徐州经开区、徐州高新区等多个生产基地,聚焦发展单晶PERC和TOPCon光伏电池,出货量稳居行业第四位。
前三季度,全市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实现产值957亿元、同比增长11.5%,产值居“343”创新产业集群之首,显示出强大的发展韧劲。
鲜为人知的是,徐州医疗健康行业也潜藏着不少领军企业。拥有复星医药、恩华药业、万邦生化等多家医药企业,在中枢神经类药物、细胞治疗药物、3D打印医疗器械、干细胞制备等方面也具备较强领先优势。
产业活力迸发,如何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生态?创新型企业需要得到充足的资金、技术和市场资源。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徐州联合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设立“拨投结合”专项资金,积极推动徐州各县(市、区)“苏科贷”业务实现全覆盖。
金融资源助力徐州企业跑出创新加速度。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67.28亿元,较年初增长24.62%,保险公司在保科技创新类保险7笔,提供301万元风险保障。1-10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达138亿元、同比增长14.5%,技术合同成交额与GDP之比居全省前列。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强化高端产业引领是抓住机遇实现战略主动的前瞻布局。今年《徐州市“揭榜挂帅”制科技项目管理规程》实施,我市梳理“343”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向102项,累计发布“揭榜挂帅”项目规模达1.5亿元。
平台驱动 汇聚高端科研资源
在徐州,创新平台兼具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的双重“身份”。
地球内部到底有什么?深地又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在位于徐州卧牛山“洞”中,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的专家教授正在推进深地装备、数字深地、深地开发和深地环生4个综合科研平台建设以及相应的科研工作。
向地球深部进军是必然之举。云龙湖实验室运营支撑部部长赵楠表示,世界范围内,目前尚没有围绕深地资源与空间开发的国家实验室,这为我国建设深地科学与工程国家实验室,从而实现引领世界深地领域研究提供了重要契机。
创新基因加速融入徐州发展“血脉”,跳动的脉搏背后,一个个平台将高端科研资源汇聚于此——
中国矿业大学、徐工集团等2个牵头组建和4个参与组建的全国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重组评估;中枢神经药物研究、硅基电子材料等5家省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顺利推进;市产研院与省产研院等50家大院大所建立创新合作机制。
建模、计算、调整不同的焊接点……在徐州高新区的上交大(徐州)新材料研究院,研究院材料装备所所长王端正在带着团队一起对新承接的研发项目进行反复测试修正。
2019年12月,上交大(徐州)新材料研究院成立。这个创新平台依托上海交通大学人才和技术优势,在新材料研发、分析检测、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产业技术应用研究和集成创新,解决了国家和行业“卡脖子”难题5项、企业共性关键技术问题30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20余项,孵化企业5家。
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创新资源要素加速向重大创新平台汇聚。上交大(徐州)新材料研究院在徐州的发展成长路径,折射出徐州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的信心与决心。
徐州坚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制定印发《全市科创平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打造“1+3+100”科研平台体系,从而实现创新要素市场功能更健全、运转更高效。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院士工作站3家,新备案新型研发机构超过40家。
释放创新潜能,这里有“质”的飞跃。成功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徐州科创圈”纳入江苏重点打造的三大科创圈之一,3项科技条线工作均获省督查激励表彰……
一项项成绩见证着徐州经济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不断刷新的区域创新实力,彰显出更为强劲的创新优势和发展动力。
激发活力 打造引才聚才“强磁场”
11月4日,2023淮海人才峰会召开,聚焦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积蓄动能。
当我们细细翻看参会名单——11位两院院士,60余所高校院所领导、学院及相关部门负责人,200余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代表、青年大学生代表、科技企业代表、能工巧匠……覆盖类型之广、人才层次之高可见一斑。这座澎湃着创新热潮的未来之城,对人才的强烈渴求更加凸显。
“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拥有近500人的专职研发队伍,研发队伍硕、博学历占比约50%。”日前,万邦医药自研抗实体瘤新药获批,万邦医药副总裁兼药物研究院院长王克艳坦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
创新之道,惟在得人。高层次人才,是“关键少数”,更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数据显示,2022年末,徐州已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38个,省级以上孵化器为55个,省级以上众创空间41个。与此呼应的是,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已达64.5万人,成功入选15名省“双创博士”,新引进领军人才641人,专门人才5357人,大学毕业生51205人。
人才,是将产业蓝图变为现实图景的“关键密码”。围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四链融合”,聚焦“343”创新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我市正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推动人才政策迭代升级、引育举措不断强化、体制改革走深向实、留才环境持续改善,擦亮了“彭聚英才·城就未来”人才工作品牌,提升了引才聚才规模和成效。上月发布的“彭城英才计划20条”,向海内外英才发出诚挚邀约,含金量十足。这一人才新政从引进高层次人才、集聚青年人才、培育本土人才、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以及打造一流人才发展生态5个维度,创新优化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全方位予以资金和政策支持。
在邳州高新区,科创载体等创新平台导入人才社区,集聚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众创空间1家、新型研发机构2家,吸引入驻企业47家、创业团队10个,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3家,为各类人才提供上门创业指导和项目孵化等服务,着力把人才社区打造成为政策最优、生态最佳的人才集聚平台。徐州市高新区充分利用高校高企富集优势,常态化组织人才社区开展学术沙龙、高端论坛等活动,帮助人才联系对接高校院所以及龙头企业资源。创新创业人才社区生态的出现,正是科技与人才“双向奔赴”最有力的证明。目前,我市正着力打造高品质人才社区,不断聚合科创要素,强化协同创新,做优人才生态,将高品质人才社区打造成为区域人才集聚的“小高地”、科技创新的“增长极”。
机遇叠加,风正帆悬。一座高端要素汇集的“科创之城”,正阔步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