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历史文化的容器。承载着岁月积淀的文化遗产,如同深藏在匣子里的珍宝,只等打开的那刻,古韵今风一相逢,流光溢彩映千年。
近年来,无锡以城市有机更新为抓手,围绕江南文脉传承、大运河文化等方面,在保护好历史文化、延续好城市文脉的基础上做好产业融合升级,让文化遗产连接现代生活。
传承历史文脉,催生“诗意栖居”的文化生活新空间
走进无锡周新里,踏上古朴雅致的京堂桥,极目远望,尽是古韵今风。四周的民居依河而建、码头驳岸、错落有致。百年过去,这里仍然保持着江南水乡村镇的传统建筑格局散发着古今相融的独特魅力。
“周新古镇是晚清和民国初期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这里因‘煤铁大王’周舜卿也就是《雷雨》话剧周老爷的原型而闻名。因此我们想打造一个文化IP ,通过《雷雨》这一作品把人吸引过来,利用当地原有的历史文化把人留下来,讲好江南文化故事,赋能当下美好生活。”太湖新城集团副总裁曹彦杰说道。
闹中取静的周新里,建筑面积共6万多平方米,分三期进行打造。去年12月23日开街的一期首开区,融江南水乡风格和现代蓬勃朝气于一身,吸引了不少注重生活品质的市民和游客慕名而来。一期次开区则主要以茑屋书店和主力文化IP店为核心,包括文化、创意、餐饮融合类的13个创新型店铺,其中70%-80%是无锡首店,大部分店铺预计将在本月底开街。
“不破坏老建筑原有风貌”成为改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周新里的二期三期还包括周舜卿、俞文彬、张卓仁等儒商故居近7000平方米的历史文物保护建筑。根据总体设计,将以精雕细琢、以文为魂、合理场景再造为思路和实施路径,在保护、修缮老建筑的基础之上,让城市更新真正为群众需求服务。
激活文化记忆,打造富有韵味的城市新地标
百余年的工业发展史给无锡留下了丰富多样的工业建筑,老厂房传承了历史文脉、典藏了城市记忆,同时也孕育了无锡坚守实业的城市基因。
从惠元面粉厂到蓉运壹号,从开源机器厂到运河外滩,从第二棉纺织厂到庆丰文化艺术园区,近年来,一个个城市新地标的崛起,让整座城市恍若新生。
“改造并不容易,特别是年久失修的厂房,如何做到新旧融合,在保留斑驳与沧桑的同时,进行创新与还原、营造空间与艺术感,都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无锡梁溪文旅集团党委委员周敏磊说道。
作为无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地标,无锡运河汇由无锡钢铁厂的老厂房改造而成,设计理念遵循“且利用、且保护”的思路,延续工业文化的同时,让新旧融合、生命力再造,涵盖盒子、厂房、街区、滨水独栋等商业形态。首店经济、潮流生活等围绕人们城市生活所需的各类业态在这里汇聚。
“这里总面积有6.2万方,是以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方式打造而成的,和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无缝对接。持续开展的文化艺术活动,让这里的体验感、消费场景更具吸引力。”周敏磊告诉记者,“主理人”文化带来了富有创意的青年创业群体,也吸引着追求潮流的年轻人来到运河畔;通过独立乐队和新生代音乐人的共建,打造了一系列音乐现场,激发了乐迷们的音乐热情;多媒体光影芭蕾舞剧《二泉映月》在此开启全球首演,让这张无锡的城市名片更加深入人心……
今年以来,无锡13个重点城市更新单元加速推进。其中,4个省级试点项目全面开工,5个市级试点项目整体完工,火车站南广场、老东门片区、凤威路两侧综合更新全面展开,其余单元先导段均已开工。无锡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潘艺心认为,无论是像运河汇这样的工业遗产活化利用,还是像周新里这样的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无锡都不是简单浮于表面,而是深入发掘它背后蕴含的文化底蕴,遵循“有情、有别、有序、有机”的理念,用有限的空间创造更大的价值、更高的热度,形成了“文在城中、以文化城、文城一体”的独特气质。这也是城市更新应有的题中之义。
历史文化,来自于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代人记忆的叠加。即使城市在日新月异的建设中会慢慢褪去它原本的模样,但是通过合理的改造和修缮仍然能够“绘制”出别样的风景。正如无锡的周新里和运河汇以全新的面貌唤醒城市记忆,人们也可以在温故知新中重新理解和认识脚下的这一方土地,感受它独一无二的文化魅力。
当文化空间融入城市肌理,美好的生活开花结果,这座与古为新的城市必将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