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湿地,鹤舞鹿鸣
11月30日至12月3日,“湿地之尖”2023生态文学论坛,暨“文学照亮生活·亭湖文学周”,在位于亭湖区黄尖镇的鹤汀云栖潮间带艺术村等地成功举办,毕飞宇、徐坤、李红强等16位著名作家、评论家齐聚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地,展开了一场文学与生态迎面邂逅的激情相拥。
作家代表以“诗从远方踏潮来”致意世界自然遗产黄海湿地。
“盐城坐拥丹顶鹤、麋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张生态‘金名片’,盐阜大地展开了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卷,产生了许多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值得广大作家倾情书写。”12月1日上午举行的开幕式上,市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潘道津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介绍了盐城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独具特色的文脉传承。
“欢迎大家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全方位领略亭湖美景、多角度感知盐渎文化,用文学视角、文学笔触、文学审美生动呈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实践。”亭湖区委书记盛艳在致辞中热情洋溢地发出邀约,期望让潮间带文艺村落成为广大文艺家的生活体验地、灵感来源地、创作首选地。
开幕式上,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李强,《小说选刊》主编、鲁迅文学奖得主徐坤先后致辞。李强表示,文学与新闻密不可分,今后将借助亭湖区打造的文学村载体,共同搭建“新闻+生态+文学”的交流合作平台,多维度讲好生态保护故事、生物多样性故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故事;徐坤表示,在世遗核心地黄尖举办生态文学活动,其活动本身就是一段生态与文学有机相融的佳话,必将为文学的繁荣发展植绿、增绿、添绿,构成生态文学新景观。
在开幕式“文脉·生态印记”环节,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当代》杂志社社长李红强发表了题为《中华文脉里的人与自然》主旨演讲。他说:“生态资源是大自然赐予的天然宝藏,也在与人类密切联系的活动中发生诸多变化。生态的变化,既是自然资源的变化,更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价值观念和哲学思维的变化,还是文学的变化。”并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与自然的相参相合、心与自然的呼应共鸣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和阐释。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兴安、徐迅、沈念、杨青、杨小凡、凸凹、佟鑫等7位作家以《诗经》之名致意潮间带,并带着“诗从远方踏潮来”的心意,献上原创新词《渔家傲·鹤鸣》表达对潮间带的向往之情。
中国作协副主席、省作协主席毕飞宇在开幕式上指出,生态文学是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生活的要求。只有在人与自然万物和谐之中,生态文学才有可能应运而生。盐城空间广阔,拥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他期望盐城作家借助文学村、艺术村平台,建构起更广阔的文学空间,为江苏文学、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鹤汀云栖·潮间带文学村”正式揭牌。
开幕式上,毕飞宇、盛艳共同为“鹤汀云栖·潮间带文学村”揭牌,南京师范大学中国非虚构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晖代表该院向文学村颁发了“研创基地”铜牌,亭湖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燕春代表承办方接牌。
南京师范大学中国非虚构研究院研创基地授牌仪式。
开幕式由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周劲主持。该集团党委委员、副社长崔宇宙,党委委员、副总编陈辉等参加了开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