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份永远在‘芦’上人大代表专业工作室成立以来,人大代表为我们芦笋农户解决了不少难题!”日前,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红窑镇金城村的李大爷激动地表示:“前两天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扫了人大代表个人二维码反映遇到的困难,没想到不用跑路,问题就解决了,我从内心感谢他们。”
如今,在涟水县红窑镇永远在“芦”上人大代表专业工作室,群众遇到难题时扫二维码寻求代表帮助的例子越来越多。今年以来涟水县主动把握“互联网+”时代特点,启动“数字人大”工作,通过人大代表一人一码的形式,拓展人大代表联络渠道,打通人大代表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有事“码”上说,人大代表马上办。红窑镇采用群众扫码反馈建议意见,后台集中反馈给代表,代表及时推动问题解决,最后将办理意见反馈给群众,推动形成闭环工作机制。自7月份以来,工作室通过人大代表二维码共收集建议意见26条,处理办结19条,其余7条正在办理中。
如今,人大代表依托工作室,将履职触角不断向周边延伸。有芦笋种植大户通过人大代表二维码咨询:“如何在冬季提高芦笋产量?夏天采摘芦笋如何保鲜保存?……”围绕这些问题,涟水县人大代表、红窑供电所所长潘爽带领工作人员,在芦笋产业电气化示范项目基地内进行电气化升级改造,实施电气化种植,实现芦笋生产的全流程智能化管控,为延寿、金城、李庄等村芦笋产业园提供上门服务10余次,潘爽也因此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行走在乡村振兴路上的“电保姆”。
针对群众提出的“公共空间治理政策咨询”,涟水县人大代表、红窑镇金城村党总支书记刘国轩第一时间进行了答复。在为群众答疑解惑的同时,刘国轩思考如何通过公共空间治理为村集体经济增收。通过前期排查和回收,金城村溢出土地共计185.9亩,刘国轩将其用于芦笋种植和葡萄种植,后又盘活老村小和党群服务中心旧址等闲置资源,利用好存量建设用地,吸引投资1.2亿元的红窑乡村振兴产业园落户。
红窑镇永远在“芦”上人大代表专业工作室为人大代表提供了履职阵地,把联系群众的窗口延伸到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贡献了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