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江苏省淮安市抢抓全国第五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契机,瞄准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找准制约养老服务发展的难点、堵点,不断创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市养老服务从“有保障”向“有质量”迈进,广大老年人实现从“养老”到“享老”的跨越。
今年80岁的汪枕惠,一直和老伴生活在淮安市淮阴区长江路街道营西社区小营商住楼的车库里,生活贫苦,加上基础性疾病的长期困扰和失子之痛,老人心灵十分脆弱。当地民政部门了解情况后,立即安排工作人员上门,并定期邀请心理咨询师走进老人家里,通过聊天、谈心等方式,给予老人精神和心理上的关爱。
老人有所需,民政有所为。为给有需求老人提供精准服务,淮阴区民政部门联合养老服务机构开发了居家养老APP,并全面摸排登记老人基础情况和服务需求,之后每个月平台会通过派单的方式,安排就近的助老员定期上门服务。如今,淮阴区已逐步建立起“政府+平台+机构”共同运营的机制,共有3家养老服务机构,121名助老员,通过居家养老APP,能够为3.4万名老人提供更精准的智慧养老服务。淮阴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负责人严世婕说:“从源头到考核全流程信息化监管,组建专业监管团队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对上门服务项目实时监管,确保监管数据及时高效,促进居家上门服务质量的提升。”
养老服务事关民生福祉。今年以来,淮安市淮安区聚焦“三老三全”要求,全力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中午11时许,在淮安区淮城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20多名老年人正在这里排队端盘取餐。据了解,为了解决孤寡、空巢、独居和高龄等老年群体“吃饭难”问题,服务中心在社区精心打造了社区助餐点,并根据老年人用餐习惯、饭食特点等,制定科学合理的就餐计划,让老年人随时都能吃上营养、热乎的“暖心饭”。市民陈龙宽说:“在这里吃饭,省事又实惠,每天花样都不同,让我体会到政府对我们老年人的关怀。”淮安区淮城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赵大明说:“我们中心每天大概有二十几个人就餐,菜肴是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安排,以清淡为主,每天不重样。”
今年以来,淮安区先后投入超1.5亿元,全力打造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的淮安区老年人综合服务中心,高标准建设山阳街道标准化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实现了城区一个街道一家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的覆盖标准。同时,充分利用淮城、山阳、河下三家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打造以居家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支撑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让老年人享受身边、家边、周边的高品质养老服务。淮安区民政局副局长严德芦说:“我们将继续坚持民本思想,以解决好百姓的养老愁事、烦事、难事为出发点,努力打造城乡统筹、政策配套、服务规范、监督有效、群众满意的养老服务发展新模式,奏响养老敬老惠老‘最强音’ 。”
居家养老服务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也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民生实事。数据显示,淮安目前共有老年人口120余万人,为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截至11月中旬,全市已完成241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设置家庭养老照护床位189张,为647人次失能老年人家庭成员提供照护培训,完成10个标准化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30个社区老年人助餐点和85个示范性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改造提升。下一步,淮安将持续擦亮“养老政策全到位、孝老关爱全方位、敬老氛围全社会”的“三老三全”服务品牌,不断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精准做实困难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让广大老年人生活从“养老”向“享老”不断迈进。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亿万百姓福祉。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建成覆盖全体老年人、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才能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而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记者:方祥军 王子健 淮安区台 淮阴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