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佳环保公司工作人员安装油泵区输油管。赵梦静供图
走进泰州全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面积2000平方米的危废贮存库和一般工业固废贮存库窗明几净,监控设备和处理设备科学布置,存放隔间、废物标识牌鲜明有序,这是医药高新区(高港区)首个危废集中收贮“绿岛”项目,于11月21日正式建成投运。
“这里相当于一个中转站,从中小微企业收集危废分类存放,再转至专业公司集中处置,从而帮助中小微企业化解危废处置难题。”泰州全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圣玉说,该项目投资600多万元,拥有自主开发的可全程跟踪危废流向ERP系统,可综合运用智能化设备,有序推进危险废物产生、贮存、转移、收集等全过程监控和信息化追溯,打造闭环管理系统。每年可实现收集、贮存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12000吨、废铅酸蓄电池13000吨,其他类危险废物5000吨及一般工业固废50000吨。
“为减轻产废企业环境管理压力,我们利用数字化手段,在各企业安置危险废物智能收集设备。”王圣玉告诉记者,设备上面装有集成芯片,可自动入库、自动称重,不用再派专人盯着,装满后就会在系统中提醒,有专车上门把危废物拉到收集车间进行集中处理,进而更好地帮助企业治废。
企业获得便利,得益于我市生态环境部门主动作为。“医药高新区(高港区)拥有生物医药、化学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港口物流等5个功能园区,区内中小微企业众多,很多企业存在危废产量少、贮存成本高、处置费用高的难题。”高港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高竟明介绍,全佳环保项目既解决了中小微产废单位的环境风险和安全隐患,又减轻了企业运行成本和政府监管压力,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危险废物处置能力是检验“无废城市”建设的“试金石”。近年来,产废规模较大的企业和单位对危废的管理已日趋完善,但一些年危废产生量在10吨以下,甚至年产量不足100公斤的中小微企业危废处置问题凸显。由于规模不大、污废物产生量普遍较少,不少中小微企业在污废治理上面临“治污赔钱,不治关门”的两难境地。
为解决这一难题,近年来,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多个部门,围绕工业源固废、农业源固废、生活源固废、建筑垃圾和危险废物5个方面,积极探索具有泰州特色的“无废城市”建设模式。组织制定了《泰州市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试点工作方案》,明确全市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试点工作的总体要求、试点范围、试点内容、工作要求,鼓励和引导各地推进中小微企业危废收集“绿岛”项目建设。
所谓“绿岛”,就是按照“集约建设、共享治污”理念,共建共享环保公共基础设施,实现污染物统一收集、集中治理、稳定达标排放的集中点。据悉,我市是全省第一批“绿岛”试点地区,截至目前,全市进入省库“绿岛”试点项目25个,已建成19个,其中工业“绿岛”15个、农业“绿岛”1个、服务业“绿岛”3个,初步形成了全市域、全行业、全要素覆盖的“绿色群岛”。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门将持续推进‘绿岛’项目建设,使一批小微企业从分散到集聚,降低环境风险,降低治污成本,提高治污效益,促进中小微企业绿色发展,最终通过各类‘绿岛’建设,形成‘群岛’效应,为探索‘无废城市’建设提供泰州经验。”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吴小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