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区,“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在乡村,移风易俗、积分治理引领新风尚;在街头,车让人先走,礼让斑马线……走进淮阴区,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彰显着文明的力量。文明是一座城市的“颜值”,更是一座城市的“气质”。近年来,淮阴区强机制、补短板、抓落实、出亮点,持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让为民办实事的成果惠及群众。
完善设施,夯实城市“硬”支撑
缓解城市停车难题,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一环。日前,记者在市一院立体停车库看到,车辆通过闸机进场后,管理员轻轻触动显示屏上的停车按钮,车库门缓缓打开。驾驶员根据提示将车停稳在自动停车操作盘上,下车离开。之后 ,“机器人”在里面操作,几十秒后,车辆便停放就位。“来之前还担心附近不好停车,没想到这么便捷。”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以前来市一院停车十分困难,高峰期找一个车位要花很长时间。
城市空间是珍贵的公共资源,如何精打细算增加停车资源供给是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市一院位于老城区中心地段,建设年代早,现有的停车需求与以前的规划建设已经不匹配,当初的停车位配比远远不能满足现有机动车的停放需求。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城市空间,在市一院西侧引进立体停车库,可提供泊位430个,每天进出车辆约600次。同时,利用城区闲置拆迁地块、边角空地等设置停车设施,老城区地段新增停车泊位2000余个,老城区的停车难问题明显得到缓解。”淮阴区城管局停车中心主任吴云娣表示,为提高停车泊位的有效利用率,避免僵尸车、废弃车等长期占用公共停车泊位,目前,淮阴区正积极推进智慧泊车平台建设,预计2023年底完成智慧泊车一期工程。
近年来,淮阴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持续加大对解决停车难、老旧小区改造、接通“断头路”等民生基础设施领域的投入力度,不断将城市的“文明指数”转化为市民的“幸福指数”,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再升级。据统计,今年以来,该区施划非机动车停车线15万米,施划、补划机动车停车泊位4000余个,新增公共停车泊位826个,建设单车驿站651个,张贴温馨提示单1万多份,执法更有温度,城市更加和谐。
精准整治,“绣”出城市高颜值
日前,在淮阴区长江路街道三民小区东北角,有一座占地面积约3600平方米的“与民同行”主题广场。广场内修建了休闲长廊,栽种了花草树木,不少群众在广场散步游玩。“原先这里环境脏乱差,经过改造后,现在小区前面有盐河广场及河边人行道,小区后面有小游园,环境变美了,空气也特别好。”三民小区居民王海潮表示,昔日的荒废空地摇身变成了居民茶余饭后的休闲打卡地。下班后,他会和家人一起来散步,或者和邻居一起聊天、掼蛋,感觉很惬意。
街角游园既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市民休闲健身的重要场所。为改善环境,满足群众对休闲娱乐场所的需求,近年来,淮阴区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打造西安路和渭河路交叉口、三民小区东北角等20处小游园,结合地方特色融入红色元素,美化城市景观,提升文化内涵。“我们巧妙利用街角,因地制宜打造出一座座街角游园,以小游园‘绣’出城市方寸之美,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幸福生活。”淮阴区住建局副局长张意茹说。
流动摊点占道经营一直是城市管理工作的难点和痛点。今年以来,为破解流动摊点管理难问题,淮阴区始终坚持“重管理、重疏导、轻处罚”工作原则,因地制宜、科学管理、文明执法,不断推进便民疏导点建设。今年以来,全区累计建设临时疏导点16座,提供摊位1030个,各疏导点经营秩序良好,附近道路畅通有序,地面清洁卫生,既带动了夜经济,又升腾起浓浓的城市烟火气。此外,该区还坚持文明管理、文明执法,推进各项执法管理工作,未发生一起不文明执法行为,对待管理对象坚持法理和情理相统一,既坚持严格依法规范执法,又坚持有温度的管理和执法相结合。
以德润城,铸就城市文明之“魂”
日前,在淮阴区徐溜镇205国道的红色驿站内,经常往返青岛和淮安的山东籍货车司机老方说:“这边有个‘货车食堂’,配套设施齐全,为过往货车司机提供免费就餐、免费停车、免费充电服务,非常方便。”
徐溜红色驿站作为淮阴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今年以来,先后开展“情系中秋·心淮货运”“红‘新’向党·爱心义诊”等“爱骑日”志愿服务活动十余次,累计为服务区经停司机送出爱心午餐300余份,“感谢你们送的月饼,本以为今年中秋节吃不上了,没想到服务区会为我们准备,太让人感动了。”货车司机黄师傅开心地对志愿服务人员说。
近年来,淮阴区立足文明沃土,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强化居民文明素质为根本,从“心”出发向“新”而行,健全完善“中心吹哨、部门动员、各方参与”工作机制,在“拓阵地、强队伍、抓活动”上狠下功夫,多措并举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不断提质扩面、提档升级。创新打造“文明淮阴511·撸起袖子加油干”主题活动品牌,完善“群众点单—中心(所、站)派单—志愿组织(者)接单—群众评单”四单制工作回路,打通群众“需求侧”与志愿服务“供给侧”有效衔接渠道,精准把握群众需求,提供理论宣讲、文化文艺、科学普及等志愿服务活动3200余场次,真正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符合群众“口味”、满足群众需求。积极完善志愿服务嘉许激励机制,开展文明实践积分兑换活动,倡导群众加入志愿服务行列,持续为幸福生活加码,倾力书写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生动答卷。
凝聚道德力量,点亮文明之光。拥有2300余年历史的千年古县淮阴,漂母“一饭千金”的佳话流传千古。近年来,以“母爱文化”为依托,淮阴区致力打造“爱心淮阴”特色道德品牌,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让好人好事绽放新时代光芒,让“道德力量”引领前行,让“文明底色”焕然一新。截至目前,淮阴区涌现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2人、江苏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5人、中国好人15人、江苏好人26人,市级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107人……不断涌现的一个个身边榜样和暖心故事,为这座文明城市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