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经开区:老城焕“新” 迎来品质生活

2023年11月20日 14:40:59 | 来源:常州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常州戚墅堰街道地处常州经开区老城区,下辖花苑、花溪、站北、东方等7个社区,在上世纪70年代被称为“小上海”,一派繁华。时光荏苒,当年的荣光渐渐褪去,基础设施老化、管线杂乱无章、居住环境脏乱、社区治理困难……问题一一浮现。为推动老城焕新,近年来,街道不断创新,啃下了一块块治理“硬骨头”,组合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康养服务探索、文商旅融合发展,让“老破小”逆袭为“理想居”。

  大运河景观步道

  系列改造让老房换“新装”

  改造坚持“面子”“里子”并重,不仅让老房换“新装”,还着力解决线路管网凌乱、老化等实际问题。“老旧小区情况各异、问题复杂,做好改造工作并不容易,起初有部分居民很不理解。”街道人大工委主任杨永清坦言,在改造初期遇到了许多难题。

  “一开始说要从楼道内开孔,入户施工,我们都不同意,怕影响日常起居。”家住工房南区的孙文春说,街道和社区开展了一次次协商,一次次优化方案,还定期随访收集意见,这才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老小区加装电梯

  此后,工房南区整治提升项目瞄准打造“文明城市样板区”“智慧管理先行区”和“康养宜居示范区”的目标,积极推进加装智能充电桩、布局“口袋公园”、畅通道路微循环等措施,还入选了江苏省城市更新第一批试点项目。

  改造后的老小区

  通过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四级组织体系,戚墅堰共完成老旧小区改造50.15万平方米,加装7台电梯,完成电讯工房、戚大街东片燃气改造,全域天然气管网覆盖面达90%,惠及居民584户。党建引领下的老旧小区改造大幅提升居民的幸福感,成就了“品质宜居地康养幸福城”的生动实践。

  智慧治理让居住品质飙升

  随着老旧小区改造的实施,硬件提升了,如何让街道“换脸”与品质提升同频共振,智慧社区、惠民服务在持续升级。

  戚墅堰街道常住人口4.89万人,其中有许多老人。独居老人若突发晕倒、洗澡摔伤等情况,很难及时得到救助。

  “我家里装了‘高科技设备’,可以监测用水情况,一旦有异常,预警信息会发送到社区工作人员和我的紧急联系人手机上,他们会立马来看我。”花苑社区老人汪宗怀说,自从社区给他家装了智能水表,心里就特别踏实。

  智慧社区康养体验区

  据了解,智能水表在普通水表的基础上增添了无线网络传输功能,可以及时收集用户家中用水量变化情况。若12小时内智能水表读数低于0.01立方米,就会启动预警系统,发送预警信息,街道指挥中心第一时间向老人所在辖区的网格员“派单”。网格员通过电话联系、上门核实等方式了解空巢老人情况,配合民警及时处置并反馈平台,构建预警信息处置全闭环。

  当前,街道为有需求的空巢老人安装了智能门磁、智慧燃气、智能烟感、智能手环、智能水表和智能监控6种设备,打造居家智慧康养新模式。

  复兴历史让街巷重现繁华

  提起戚墅堰,很多人记忆最深刻的便是牌楼巷。倚靠大运河、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牌楼巷商贾云集,粮食杂货、茶馆酒肆一应俱全,素有“小上海”的美誉。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牌楼巷不复当年繁华,老街老店大多被拆除。

  为了复兴记忆中的老景色、老味道,去年5月起,戚墅堰街道启动老街区改造工程,老旧的牌楼巷实现从里到外的蝶变升级。街道结合本地文化资源,新建牌楼,并精心保留传统建筑风貌,最大程度保留了具有代表性的老街、老字号店面等。

  牌楼巷集市

  如今,沿着蜿蜒曲折的小路前行,只见路边古朴的小店错落有致。长达30米的《运河戚墅堰全景图》石刻画绘制了20个传统场景,反映了旧时戚墅堰老街巷的繁华景象。戚墅堰还新建大运河景观步道,为500多户居民铺设天然气管道,实施雨污管网分流、空中杆线入地等工程,畅通排水系统。“现在走到哪儿都是清清爽爽,既有老味道,又有新变化。”居民刘栋梁说。

  更新后的牌楼巷不仅颜值焕然一新,更增添了多元化的新业态。如今,这里再度恢复了烟火气。

  “延续老城区每个细节里的人情味,文明城市才有真正的底气。”戚墅堰街道党工委书记潘俊表示,戚墅堰有6000年历史的圩墩遗址,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下,要传承挖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才能在新时代让百姓获得宜居宜业的幸福感。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