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助力乡村振兴 为乡土人才搭台铺路

2023年11月13日 15:08:33 | 来源:速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乡土人才是促进乡村发展的关键力量,他们生于乡村、长于乡村、熟悉乡村,有深厚的乡土情怀,更有独特的实践优势,是推动乡村振兴不可忽视的力量。乡土人才培育正是宿迁2023年确定的100项民生实事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近日,记者对话多位乡土人才,感受宿迁如何在乡土人才培养方面持续精准发力,为乡土人才厚植沃土,全力打造乡村振兴人才“新动力”。

  刘苏:做一个不断“进修”的新农人

  当下,在沭阳县陇集镇瑞幸粮食种植家庭农场,只见拖拉机、播种机、旋耕机等农机设备在田间来回穿梭作业,播种机将一粒粒小麦种子播进土里,种下丰收的希望。今年32岁的农场主刘苏满心欢喜,不久前,他们收完了水稻,产量非常可观。喜获丰收的同时,他也对宿迁乡土人才培养力度给予夸赞,他认为,“田间课堂”离不开专业农技人员的指导,通过不断学习,现如今,自己也成为一名新农人,对未来信心十足,希望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大显身手。

  “在2021年以前,我们的种植规模非常小,农业生产效率不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我萌生了搞规模化、现代化农业种植的想法。正好,沭阳县农业农村局也在开展相关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活动,我就参与了。”刘苏说,在这些培训活动中,自己学习到了机插秧集中育秧及丰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现代化农业创业指导、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基本知识,这样的培训对他来说很实用、很接地气,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自己也知道了如何去科学种植,对未来更有底气。

  2021年,刘苏在家乡流转了土地2300亩,成立了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的家庭农场,同时从事育种研究。回想过去,农业生产大多靠人力,而现在,当地成立了农民合作社,为刘苏的家庭农场提供精准、高效的服务,有了新农机,人力负担大大减轻,成本也随之降低不少。刘苏感慨地说,机械化、智能化成为农业生产的主流,现代农业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干农业大有可为,而实现这一切,都要靠继续学习新的农业知识,不断进修。

  朱政: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

  近日,在泗阳县三庄镇尚然农场,负责人朱政正在葡萄大棚里忙着松土、断根、追肥,为来年的丰收打基础。“今年种植了20多亩葡萄,基本销售一空。”朱政的脸上洋溢着喜悦。

  2013年,朱政放弃了外地稳定的工作,回到家乡,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一条增收致富路。“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民,我对土地有种亲切感,也希望改变父辈的传统种植模式,通过新的理念去引进、尝试一些新的技术。”朱政说。

  朱政重视打造农产品品牌,种植的草莓、葡萄先后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他还积极开拓本地市场,制作短视频,在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进行宣传。“这些年,我自己不断摸索种植方法,泗阳县农业农村局也给了我们种植户很多帮助,比如组织开展农技培训,培训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传授种植知识,还涉及农场经营、网络销售等内容,让我受益匪浅。”朱政说。

  朱政一直有一个朴素的想法,要将葡萄种植知识传授给需要的人,带动更多的人增收致富。他将自己的农场当作向其他种植户传技授课的现场课堂,把学到的技术传授给他人。同时他为泗阳县9家大型农业种植基地和家庭农场(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还辅助6户本村村民利用空地种植葡萄、樱桃等经济作物,带动近百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他本人被表彰为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宿迁市劳动模范”、“泗阳县十大杰出青年”等。

  唐玮:科技种粮,发展生态新农业 

  11月10日,在泗阳县春风家庭农场,翻土机在田间来回穿梭,翻耕农田,村民在播撒麦种,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今年稻谷丰收,收割好的稻粒还要经过低温烘干、储藏、加工成大米,然后包装、销售,目前我们农场的大米已经销售了近15万斤。”该家庭农场负责人唐玮笑着说。

  2013年,唐玮创办了泗阳县春风家庭农场,流转了450亩土地经营稻麦种植,开启了自己的新农人梦。“前些年,我一直在外打拼,回到家乡后,还是希望能够将闲置的农田利用起来。”唐玮说,自己很清楚,农场要发展就必须走精细化管理的道路。

  为了能更好、更系统地学习如何种粮,唐玮除了自学,还积极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农业种植技术培训及农业经营管理课程。“我采用科学的种植技术,在种植方式上,主要采用水稻机插秧、小麦机械播种以及植保机械化等技术种田,通过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保证稻麦的品质与产量。”唐玮介绍。

  看着家庭农场步入正轨,唐玮将目光转向稻米加工产业。“前几年,我注册了‘洪湖明珠’农产品品牌商标,不久后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目前,农场采用‘公司+基地+品牌+电商’模式,线上线下销路畅通。”唐玮说。

  唐玮还主动帮助周边农户发展稻米加工产业,通过“农场+基地+农户”和“代种代销”形式,组织当地农户统一进行种植计划安排、水稻小麦培育、农事生产活动管理,并按统一标准进行统购统销。

  如今,唐玮已经蜕变成懂农业、懂技术、懂管理的“行家里手”,唐玮的农场获得了“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称号,他本人也曾入选宿迁市“千名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乡村,记录着美好,承载着希望,宿迁乡土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活力。

  宿迁:深耕“乡土人才”发展沃土

  乡村振兴,人才是根本。宿迁是农业大市,乡土人才资源丰富。目前,宿迁已有1898名乡土人才取得各级职称,其中高级职称27人、中级职称1016人、初级职称855人,乡村人才的“千花竞放”为宿迁乡村振兴注入了不竭动力。

  近年来,宿迁市创新出台纲领性文件——《关于推动乡土人才联村强农的实施方案》,同时出台《关于我市乡土人才培养评价助力乡村振兴的若干措施》《宿迁市乡土人才初、中级职称考核认定实施办法》等配套文件,构建起具有宿迁特色的“1+X”乡土人才培养评价制度体系。多部门联合发力、协同推进,“十四五”期间培养乡土人才(高素质农民)6万人以上,为支持宿迁乡村产业发展,繁荣乡村经济、促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资金保障。近年来,宿迁市为乡土人才发展提供“真金白银”的奖励支持。按照相关规定,对乡土人才实行取证奖补。对乡土人才取得副高、正高职称的,分别奖补2万元、4万元;其中特别优秀的纳入市“千名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培养期分三个层次每月分别发放3000元、1000元、500元培养补助。对获批省、市级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的分别给予3万元、1万元奖励;对获批省乡土人才大师示范工作室的给予5万元奖励。目前,全市已发放各类补贴近40万元。

  “近年来,我们通过不断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在总结以往培训经验的基础上,紧贴广大农民实际需求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积极开拓创新。针对不同群体,实行分层次培训。优选一批人员参加省级农业院校开设的培训活动,在县(区)开设特色班、在乡镇组织开展以实用生产技术为主的普通班;将紧跟新时代农业发展趋势和现代化要求,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支持力度,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培养,集聚科技资源、聚力创新推广、聚焦增收富民,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速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