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示范、走在前列 扬州:奋力打造江河交汇的“好地方”

2023年11月11日 17:08:00 | 来源:我苏客户端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扬州时称赞“扬州是个好地方”,提出“让古运河重生”的殷切期望。牢记嘱托、先行示范!扬州,如何许运河一个美好未来?近年来,以实际行动践行嘱托,坚决把大运河、长江文化遗产保护好的扬州人正奋力打造江河交汇的“好地方”。

  突出活态传承 文化江河生生不息

  作为运河原点城市,2014年,扬州市牵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包括古运河在内的6段河道和10个遗产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数量居全国运河城市之首。起跑后申遗时代,扬州为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怎样的示范样板?

  2021年,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建成开放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它外形犹如一艘即将扬帆起航的大船,坐落在扬州三湾古运河畔,大运河非遗文化街区一期也在这里同步开放,惊艳亮相的背后,离不开扬州人于江河交汇处的“大手笔”与“巧布局”。

  沿运河线,扬州市加速推进扬州明清古城保护暨文旅示范区、北护城河文旅集聚区等一批重大项目;沿长江岸线,扬州市制定出台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扬州段建设推进方案》,梳排和建设一批重点项目。今年,仪征市的十二圩历史文化保护展示项目成功入选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省级重点项目库,并成为国家级备选项目。

  聚焦名城名镇保护和修复,针对18.25平方公里的扬州古城,扬州市还制定出台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1+8”方案,用“绣花”“织补”等微更新方式,把古城“扮靓”,同时按照“小地块、微更新、渐进式、重文旅、可持续”的发展思想,因地制宜实施皮市街、仁丰里、南河下等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让城市更新留得住乡愁、看得见发展。 

  以文化润民心、育民智,扬州市还深入挖掘大运河、长江承载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创作扬剧《阿莲渡江》、歌舞剧《大运扬州》等文艺精品,连续举办十六届世界运河城市论坛。2022年论坛升格为国家级论坛。扬州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授予全国首家“运河城市实施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样板城市”,为世界运河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江苏经验、扬州“样本”。

  目前,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三湾核心展示园又有了新进展,大运河非遗文化街区二期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2024年底主体工程完工。扬州三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刘利明介绍,二期项目是对一期项目的延续和补充,将打造枫叶小镇高品质零售,游客在街区可体验沉浸式演艺、特色餐饮、文化娱乐等众多项目。

  立足自身优势 生态江河美美与共

  生态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多年来,扬州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系统性整体性保护作为贯穿始终的首要任务,坚持生态优先,注重绿色发展,牢牢守护好中华文化血脉。

  江都水利枢纽是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的起点,今年1-10月,江都水利枢纽累计抽江北送超过40亿立方米,润泽北方大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扬州以高度的责任感,一体化推进长江大保护,对长江干流扬州段沿江1公里周边区域实施整治修复,共退让生产岸线6.3公里,复绿152万平方米,长江扬州段的生态岸线占比从2018年的47.5%提升至56.9%,长江水质持续改善,其中南水北调的东线源头——三江营,水质常年稳定在II类标准,吸引江豚在此安家。扬州市江豚保护协会会长陈瑞金介绍,今年以来,三江营一带水域就诞生了3头江豚宝宝,总数量已经超过15头,种群也在不断扩大。

  江豚用它们的微笑向长江生态环境的改善投下了“赞成票”。为保障源头水质,扬州以“壮士断腕”的气魄,在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区域划出340平方公里核心保护区,先后关停、搬迁263家可能对保护区生态造成影响的企业。为把大运河打造成“美丽中轴”,2016年以来,扬州市共整治“散乱污”企业1828家,其中京杭大运河沿岸两侧1公里内的化工企业全部分类完成整治或关停,沿线153家砂石码头(泊位)、小船厂和混凝土搅拌站得到规范整治;与此同时,扬州市还以京杭大运河为主轴,依托南水北调输水干线重要湖泊、湿地,在全省率先规划建设1800平方公里的江淮生态大走廊,着力构建绿色生态安全屏障,沿江沿河地区共建成10个大规模生态中心,总面积近130平方公里。近年来,扬州市还持续实施“绿杨城郭新扬州”行动计划,开展河湖与湿地保护修复、沿江沿河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工程。

  注重造福人民 幸福江河惠及子孙

  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着眼大运河和长江的“致富”属性、“幸福”属性,近年来,扬州市进一步发挥大运河、长江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推动大运河、长江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实惠。

  为了让每一条船在这条“致富河”上行稳致远,近20年来,扬州市先后实施了京杭运河扬州段“三改二”工程、邵伯三线船闸扩容工程、芒稻船闸扩容改造工程等多个重点项目。2019年,扬州又在全省率先实施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并于2021年底建成从邵伯船闸到六圩口门全长29.5公里的先导段。至此,京杭运河扬州段已全线满足Ⅱ级航道的通航标准。船好开了,船民们的水上生活也更加便捷了。

  “中午到的,过来补点水,船上没有生活用水了……”在施桥船闸的待闸区,鲁枣庄货0230货船的船主冯涛正往船上接自来水。冯涛介绍,以前他跑船,如果带的饮用水不够喝了就只能直接喝长江水。现在,大运河扬州段的远调站、加油站、待闸区等都建有“水上服务区”,不仅能供水,船民们还能接更加清洁、实惠的岸电。

  2022年,京杭运河扬州段船舶通过量达3.73亿吨,货物运量达3亿吨,是三峡船闸通过量的2倍,相当于5条京沪高速(江苏段)、10条京沪铁路(江苏段)的运量,是一条不折不扣的黄金水道、致富河道。在高标准打造经济长廊的同时,扬州市还在大运河沿线建设缤纷旅游带,“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

  江河交汇“好地方”,明珠流韵绽华光。扬州正坚决扛起“让古运河重生”的使命担当,努力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致力将大运河打造成为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河、美美与共的生态之河、惠及子孙的幸福之河,续写新时代的运河故事、运河精神,擘画人河相融、和谐共生的城市高质量发展蓝图!

  (来源:江苏广电扬州中心站/王泽坤 扬州台/汤超 张宏远 徐洁 编辑/高予宸)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