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遗!扬州+48

2023年11月10日 17:13:00 | 来源:扬州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昨天,省文化和旅游厅确定的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已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现予以公布。

  扬州共新增省级非遗48项,加上原有的62项,扬州现有省级非遗110项。

  一起来看看这48项新增的扬州省级非遗吧。

  新增项目

  民间文学类

  南柯一梦传说

  南柯一梦传说流传甚广,传说中围绕主人翁淳于棼的经历,表明了应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生活方式与态度,给予人民生活的警示与思考。南柯一梦中大槐树今尚在扬州市广陵区驼岭巷(扬州八怪纪念馆旁),千年古槐生长茂盛。南柯一梦的传说是扬州地方文化名片,是扬州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

  扬州八怪传奇故事

  “扬州八怪”是清康雍乾时期活跃于扬州的十五位风格相近的书画家的总称,扬州八怪传奇故事是扬州地区的民间文学,有着寓雅于俗、小中见大、亦庄亦谐的主要特点,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思想性。其内容分为砺志、颂赞、谐趣、机智、刺世等类。

  扬州盐商故事

  扬州是一座因盐繁华起来的城市,明清时期曾是两淮盐业的中心,在康乾时期,扬州光盐税一项,就占世界经济总量的八分之一。扬州盐商的故事反映了扬州盐商从崛起到衰败的全过程,包含了数百年来商界各个方面,是当时扬州社会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

  卸甲民谣

  卸甲民谣也叫农歌。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周邶墩遗址中显示出的远古文明。到隋唐元明清时期,文人墨客的古诗词已能看出卸甲民谣中的“棹歌”“莲歌”“菱歌”等已十分兴盛,大有“齐唱家家隔垛多”的壮观景象。

  新时期,卸甲民谣的演唱已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演唱环境由田头转上舞台、广场及校园课堂。

  阮元传说(广陵区)

  阮元传说是以阮元为主人公的一系列传说和故事。这些故事广泛流传于公道镇以及公道镇周边的扬州市西北乡镇和高邮、仪征、安徽天长等部分地区,远的甚至传到了他曾经工作生活的浙江、云南等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些故事不仅是对阮元光辉形象的赞颂,对后人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激励人们勤奋好学、修心养德、忠心于国、热心于民、清正廉洁、洁身自好。

  阮元传说(邗江区)

  扬州《阮元传说》的主人翁阮元,是清代贤相巨儒,江苏扬州人。阮元从政五十载,历任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漕运、湖广、两广、云贵总督,终至入朝拜体仁阁大学士,晋太傅,故事经历十分丰富。在扬州毓贤街6-8号阮元家庙处,设立阮元文化工作室、阮元文化研究所和阮元文化研究中心。自2016年开始,每年出刊一期《阮元文化研究专辑》,不定时出刊《阮元文化研究——通讯》,举办不同题材的阮元文化研究讲座二十余场。

  扬州古城街巷传说

  扬州古城有“巷城”之称。扬州老城区,分布着数百条小巷,这些小巷体现了扬州古城的风貌和神髓。扬州古城街巷故事多以小巷实体为依托,有的依据真实历史事件敷衍而生;有的追随历代文人千古名篇歌咏而成;有的为民众赞美当地风情联想而出。这些故事流传千百年,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较为清晰的文化脉络和较为完整的故事体系。

  瘦西湖传说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是全国知名景区,在这里产生的瘦西湖传说,主要分布在景区的数十个景点之中,几乎每个景点的形成,就有一个传说流传开去,先是在人们的口头传授,后见于《扬州画舫录》《扬州揽胜录》等众多历史典籍的书面记载。

  传统舞蹈类

  宝应河蚌舞

  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当地渔民曾在湖泊里偶遇美丽的蛤蚌仙子。渔民根据渔猎生活素材和有关河蚌姑娘美丽的神话传说,创作出“河蚌舞”。河蚌舞通过老渔翁和小渔童捕捉蛤蚌的过程,以寻蚌、斗蚌、擒蚌为主线,情节一波三折惊险幽默,人物形象生动风趣。表演吸收了传统戏曲的跌、打、扑、腾、翻等身段,同时融入淮剧、皮影戏、京剧等艺术表现手法,配有民间打击乐伴奏。同时,与当地的庙会相结合,深受群众喜爱。

  传统美术类

  扬州食材雕刻

  食材雕刻是三维造型艺术。扬州食雕屡见史册。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记载了扬州瓜雕情况。清嘉庆至民国年间,刘嗣绾《西瓜灯二十韵》等记载了扬州瓜灯技艺和盛况。扬州高度发达的玉雕、漆器髹饰,剪纸、灯彩等对扬州食材雕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工艺的神韵、构思、章法、造型、特征、风格,特别是扬州玉、木、竹雕等三维技艺的圆雕、浮雕、镂空等手法渗入扬州食雕之中。扬州优秀食雕作品讲究疏密、曲直、刚柔、开合,与扬州传统工艺的诸多特征极为相似。扬州食雕雅、秀、灵、巧、细、逸。

  真州金画

  金画的起源始于汉代,据考古发现,仪征市新城长田汉墓出土大量的金箔饰。金画盛于唐代,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非常强盛,金画也成为人们所喜爱的一种绘画形式,后由于连年战乱,经济衰落,昂贵的黄金做画几经失传,但宫廷的高雅美术流传到民间,特别是寺庙、壁画和彩绘技法,得以传承下来。真州金画人文特征鲜明,不仅有传统美术的审美风格,更具有现代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特质。

  传统技艺类

  扬州斗栱营造法

  斗栱多出现于建筑屋檐下,以承受屋面重量,并传递于梁柱之上。它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结构最复杂部件;是建筑艺术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模数制”最早出现的实证;是学习、研究中国古建筑的重要课题。

  活字印刷技艺

  活字印刷技艺就是用泥、木、铜等材料制成的单个汉字反像字丁,按照付印的稿件,检出所需要的字丁,放入字盘排成版页而施行印刷的方法。扬州是我国古代雕版印刷重镇,而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历来就密不可分,因而扬州也是活字印刷的重要地区。

  扬州文人香制作技艺

  扬州文人香制作技艺是传统制香技艺中的一种,孕育于两汉,成熟于北宋,明清时期形成了一整套规范、成熟的技术。明代扬州人周嘉胄编撰的《香乘》是文人香发展的基础,清代“桑恒顺”香坊将文人香发扬光大,被美誉为“独一无二之美术品”。

  汉风传统服饰制作技艺

  汉风传统服饰,简称汉服。汉代是扬州汉服制作的第一个高峰期,在仪征胥浦101号汉墓中出土有丝织品残件,隋唐时期是扬州汉服制作的第二个高峰期。隋炀帝三下扬州,推动了扬州汉服制作的发展。据《法务赠大僧正唐鉴真过海大师东征传》载,鉴真东渡带往日本的物品里就有袈裟一千领、褊衫一千对。明代是扬州汉服制作的第三个高峰,《嘉靖惟扬志》记载,扬州当时丝绸品种很多,而明嘉靖火宾卿夫妇墓出土随葬衣物23件,这些衣服制作水平和实物质量都很高。近代以来陈秀珍、刘凤香、刘琪等人仍在坚持汉服制作技艺的传承。

  扬州传统理发技艺

  扬州传统理发技艺始于战国,兴于汉唐,盛于明清,辉煌在当代。民国初年,扬州理发师开始流向全国各地,部分到了东南亚,将扬州理发技艺传遍了天下。扬州传统理发技艺以精修细剪、操作细腻、刀法轻柔、按摩推拿到位、服务精准而著称。

  扬州三头宴烹制技艺

  “扬州三头”,是指“扬州狮子头”“扒烧整猪头”“拆烩鲢鱼头”三种菜品。据《中国食经·食珍篇》介绍:“扒烧整猪头,始于扬州。它与扬州狮子头、拆烩鲢鱼头,简称‘扬州三头’,盛行于扬镇地区。”这三种菜品既可独立成章,又可将三头联袂,配以其他菜肴,遂成“三头”名宴。

  大仪全牛席制作技艺

  丰富的牛肉资源催生了大仪民间浓郁的品尝牛肉之风,品牛席、遵牛俗成为大仪人的生活习俗和待客之道。大仪全牛席就是大仪人利用水牛身上的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烹饪技艺制作而成的三十多道牛肉饮食。全牛席浓缩了大仪牛文化的精髓。人们到大仪品尝全牛席,不单单是品尝一道道可口的牛肉菜肴,更是品味淳厚的大仪牛文化和浓郁的乡情民俗。全牛席烹饪技艺是在大仪千家万户长期制作牛肉菜肴的基础上形成的,倾注了大仪人深厚的情感,大仪人以与牛结缘而感到自豪和骄傲。大仪全牛席极具乡土情结,人们品尝的绝不仅仅是菜肴,更有那挥之不去的乡情民俗。

  宝应全藕席烹饪技艺

  全藕席菜品各俱特色,味道鲜美,许多菜配以荷叶、荷花、莲蓬等造型,尽显荷文化魅力。全藕席技艺融入千家万户生活中,用藕制品敬神祈福成为宝应百姓独特的民俗。它也是餐饮文化的重要名片,入选国宴菜谱行列,编入《中华名菜谱》,被央视《舌尖上的中国3》选中,登上央视《中国影像方志》等栏目,是扬州“世界美食之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全藕席也推动宝应支柱产业荷藕的生产,带动文旅融合,推动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牛肉制作技艺(裔家牛肉制作技艺)

  裔家牛肉制作技艺是在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裔家村世代传承的牛肉制作技艺。从清末开始,裔家村的许多村民开始以加工出售熟牛肉为生。裔家牛肉从选料、宰杀、腌制、配料、烧火等都有一套独特的技艺,尤其是决定牛肉口感、风味的卤汁配方独特,卤汁香气四溢、回味无穷。

  老鹅制作技艺(黄珏盐水老鹅制作技艺)

  盐水鹅是扬州民众十分喜爱的美食,其制作技艺以黄珏最为精湛,于是人们习惯于将其称为“黄珏老鹅”。

  黄珏老鹅外部特征鲜明,形象饱满,黄澄澄,油亮亮,不瘪不塌,清香醇厚,烂而不散,形整似活,肥而不腻,食而不厌。

  民俗类

  卸甲送亲奶奶习俗

  送亲奶奶习俗渊源,在《苏小妹三难新郎》(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中鲜见记载。明末清初,卸甲大量人口迁入,其中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韦奶奶,对婚嫁送亲之事极为“在行”,常常受邀操办婚嫁之事。这便是卸甲送亲奶奶习俗的源头。

  邵伯湖渔民习俗

  邵伯湖渔民习俗是指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的渔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世代传承的风俗。渔民习俗包括饮食、婚嫁、祭祀、说唱等方面。饮食习俗主要是年蒸和渔家船菜制作。

  红桥修禊

  历史文化名城扬州,造就了经济发达与文化繁荣,形成了具有鲜明的地方风俗和区域人文精神。扬州瘦西湖的大红桥以载入史册的“红桥修禊”诗歌雅集活动而盛名远播。如今,红桥修禊有了新的传承,有了新的意涵。

  车桅灯习俗

  扬州“车桅灯习俗”是长江、大运河沿岸民众在面对地势低洼、饱受水患劣境下,挑筑船形庄台、打造船轩建筑、孕育船意习俗形成浓郁“船图腾”文化,结合明清漕运“漕船车灯”史俗,表达祈福安民、珍爱土地主题传承至今。

  扩展项目

  传统戏剧类

  昆曲

  20世纪的昆曲活动,以曲友的清唱为主。活跃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广陵昆曲学社,与全国各昆剧专业院团、曲社广泛交流,举办的“广陵曲会”“江苏曲会”成为全国昆曲界的盛会,把近代以来扬州的昆曲活动推向高峰,亦使扬州曲社享誉全国。现今扬州擅唱昆曲者约数十人,在喜听、习唱、登台者中不乏青少年。

  传统美术类

  木版年画(扬州木版年画)(扬州市)

  扬州木版年画是指主要传承于明清扬州府及其下辖仪征、高邮、宝应等各县地方传统木版年画的统称。其前身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

  扬州木版年画对于研究扬州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以及扬州的民俗风情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与周边地区的木版年画做比较,能从宏观、微观两方面体现明清时期江苏地区,乃至整个中国年画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建立扬州木版年画传承平台,可以多方位展示木版凿刻技艺,培养相关技艺传承人,同时开展相关研究。

  木版年画(扬州木版年画)(扬州市蜀冈瘦西湖风景区)

  扬州年画在制作技艺上具有鲜明的扬州特色,分为木版套色印刷、半印半画等。一般需要经过画样绘稿、刻板、套版刷印、手工描绘等工序。“半印半画”是由画师手工描绘完成五官、胡须、点缀等精细部位,体现了扬州特色年画店画工技艺精湛之处。这是扬州年画的一大特色。

  乱针绣

  宝应乱针绣的最大特点是汲取了多地乱针绣之长,通过题裁创新、着色创新、针法创新、丝理创新、绣理创新,从而将乱针绣文化形式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戏剧脸谱

  戏剧脸谱是中国戏曲特有的化妆艺术,通过对演员脸部固定化的美术造型,提示出人物的类型、性格、年龄等综合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

  砖雕(扬州砖雕)

  扬州砖雕是以青砖为原材,运用多种雕刻技艺创作的特色工艺品种,是扬州传统住宅建筑装饰的主要形式之一,充分展现了传统建筑的艺术美。漫步扬州的老街深巷,无论园林、寺庙、祠堂、官衙乃之豪宅民居,都会见到砖雕作品的踪迹,展示着它们独特的个性与艺术张力。

  制扇技艺(扬州制扇技艺)

  扬州制扇技艺,分布于江苏省古城扬州,以及以此为中心所辐射的周边区域。扬州制扇技艺的特点,材质上以竹制折扇为主,如水磨玉竹、湘妃、梅鹿、凤眼、罗汉竹等。扬派折扇纯系以手工制作、打磨一把扇子,总共有一百多道工序,平均三天才能制作一把扇子。

  绿茶制作技艺(绿杨春茶制作技艺)

  扬州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就是产茶之地,宋代亦曾采造过贡茶。解放后,相继成立4个国营场圃,规模化种植茶叶。以当代茶圣吴觉农的学生冯金炜先生为代表,组织一批茶叶技术人员,结合技术人员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运用“抛、闷、抖、带、抓、搓、捺、拓、磨、压”等手法,至条索挺直,细紧、微扁。最后形成的绿杨春茶以“香高、味浓、汤绿”为特色,茶“形如新柳,翠绿秀长,香气高雅,汤色清明,滋味鲜醇,叶底嫩匀”。

  糕点制作技艺(大麒麟阁糕点制作技艺)

  大麒麟阁糕点其选料高档、配方独特,烘烤适时、制作精细。按其制作工艺,可分为烘烤、油炸、蒸制、熟粉、熬制等等系列步骤,形成甜、软、咸、糯、酥、松、香、脆等不同风味。尤以烘烤糕点著称,特别擅长制作酥货。糕点常年品种有京果粉、大小京果、双麻饼、桃酥、雪片糕、金江脐、一口酥、薄脆、牛皮糖、寿桃、蛋糕等等;时令品种有中秋月饼、绿豆糕、重阳糕、浇切糖、花生糖、芝麻糖等等。全年交替生产累计上百个品种,是扬州人过寿庆贺时的必备茶点,已经成为古城扬州的一个文化符号。其制作技艺列入扬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糕点制作技艺(泾河大糕制作技艺)

  泾河大糕产自江苏省宝应县泾河镇,气候温和,物产丰饶,盛产香米,为该产品优质原材料。色泽洁白,厚薄均匀,剥取易离,折而不断,细软滋润,能卷可叠,点则可燃,食之酥、香、甜、绵。选用本地优质香糯米为原料,经炒米磨粉、窨陈、熬糖、做坯、切片等工序,通过反复实践才能准确掌控。

  糕点制作技艺(三垛方酥制作技艺)

  三垛方酥制作技艺是高邮市三垛镇当地民间传统,是扬州市第一批非遗保护项目。唐宋时期民间"送巧果"的习俗除送瓜果之外,也送面点,其中面点就是方酥原始的状态。宋代岳飞抗金解承州(古高邮)之围,曾驻扎在三垛,三垛百姓曾以方酥犒劳军队。到了现当代,农民上"大型"(大型水利工程),也多带"方酥"。

  糕点制作技艺(萧美人糕点制作技艺)

  仪征萧美人糕点制作技艺,是在传统糕点制作技艺基础上利用仪征本土好的食材,加以创新和改进,经过多道工艺流程加工,从而制成了萧美人虾仁蒸饺、萧美人牛肉包、萧美人米糕等多种糕点技艺,该技艺十分繁琐,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主要工艺流程有“发酵面皮糕点”“水调面糕点”“米粉面糕点”三种不同制作技艺,每种技艺可细分若干环节,因所制品种不同各有千秋。一些关键技艺如调配面、搓捏、制馅、压模、蒸烤等,需要操作者凭手上功夫用心去观察、揣摩和感悟。

  面点制作技艺(冶春面点制作技艺)

  冶春面点制作技艺属于淮扬面点制作技艺。淮扬面点历史悠久,明清时代,扬州以经营茶、点、面、应时小吃为主的点心店。店肆林立、多方竞争、名品迭出。清朝末年到民国年间,盐商家庖向以冶春为代表的茶社集中。冶春茶社由冶春诗社演变而来,主做包席内定的“席点”,以象形细点为主,可根据客户要求少量订制。冶春面点选料讲究、馅心多样、制作精巧、传承创新、自树一帜,是淮扬面食重要代表。

  汤面制作技艺(扬州面制作技艺)

  扬州面是极具地方特色的面条。扬州的面条品种丰富,有阳春面、炒面、煨面、汤面、盖浇面等。扬州面在制面、调料等方面均十分讲究。和面,先和成“雪花面”,再和成“葡萄面”,最后揣揉成团。复揉上劲,采用人工“跳面”擀压成片,折叠后切成细条。将酿造黄豆酱油、湖虾籽、白糖、葱、姜、香料、黄酒、洋葱、蒜头、清水等原料,经特别加热方式熬煮。它入口咸鲜醇和,清爽绵柔,香气浓厚。

  汤面制作技艺

  扬州是世界美食之都,扬州汤面含蕴其中,氾水长鱼面独具特色,是扬州汤面中的精品之作。氾水长鱼面选用野生长鱼,用开水烫过后,划肉剔骨,分油炸长鱼和水煮长鱼两种。水煮长鱼面兑上汤料,放入手擀面条稍加文火煮沸,配以韮菜、胡椒面即可食用。油炸长鱼面,将长鱼分为鱼脊和鱼腹,用纯菜籽油煎炸成弯曲状、金黄色,捞出用文火煨200分钟左右至长鱼完全回软,再将煮好的七成熟的手擀面条放入长鱼汤中,加入少许韭菜或青菜煮2分钟左右起锅。

  淮扬菜烹饪技艺

  淮扬菜,是指广泛流行于以扬州为中心的江淮流域的菜肴与面点。淮扬菜烹饪技艺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淮扬菜以“选料严格,制作精细;注重本味,讲究火工;清鲜平和,浓醇兼备;咸甜适中,南北皆宜”为主要特色。淮扬菜烹饪技艺把中式烹饪技法分为炉、案、碟三大部分,且以碟定案、以案定炉。拆骨工、清汤工、缔子工、食雕工等特色工艺的各种变化运用,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式烹饪技艺的作品表现力。

  羊肉烹制技艺(临泽汤羊烹制技艺)

  “临泽汤羊”又名“三阳开泰”,是秦邮(高邮别称)十大名菜之一。临泽汤羊制作十分考究。一是讲究食材、二是北檐风干、三是浸泡回鲜、四是烧煮拆骨、五是制成冰羊、六是现制汤羊、七是配料佐食。品质好,无膻味。汤如炼乳,白而发亮,肉质细嫩,肥而不腻,瘦而不柴。

  酱油酿造技艺(宝应德和酱油酿造技艺)

  宝应德和酱油制作技艺源于宝应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商业经济繁荣,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德和酱油制作技艺是苏中里下河湿地传统民间制作技艺与镇江酱醋传统制作技艺的完美结合,江苏省康旺食品有限公司赓续传统,与时俱进、弘扬创新,打造出响誉一方的调味佳品。

  传统医药类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梁氏保和堂黑膏药制作技艺)

  梁氏保和堂黑膏药制作技艺是在宝应水荡地区流传的利用传统中医药膏敷贴患处来治疗各类疾病的制药及医疗技艺,经过180多年的传承,日久弥新。

  梁氏祖传秘方黑膏药具有祛风散寒、活血止痛、解毒消肿的功效,对“颈、肩、腰、腿痛”等发病率高、难以根治的无菌性病症有独特疗效,具有重要医学价值。

  中医正骨疗法(峰字门王氏伤科疗法)

  峰字门伤科疗法是扬泰地区中医界的一朵奇葩,它起源于祝天祥(号大峰)推拿整骨技术,后由王海峰、王继峰创立为中医门派,历经百余年,以“内外兼治、筋骨并治”为主要特色,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脱位、跌打损伤及后遗症。

  中医正骨疗法(杨氏整椎推拿)

  杨氏整椎推拿源于明朝宫廷御医林氏,并与杨氏家传的“易筋经”、“八段锦”等强身健体的功法相结合,以“调节平衡脊柱,治疗病因根本”为诊疗目的,探经循络、滋复脏腑、整脊生髓,简化了脊椎、神经的对应关系,终成一系。该疗法对我国数千年历史、文化、医学传承的中医整椎推拿技术,起到了拓展延伸的重要作用。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

  撂石锁(高邮撂石锁)

  高邮撂石锁是高邮市菱塘回族乡及其周边地区一种以回民参与为主的民间体育、游艺、竞技项目,是武术功法运动的一种,也称为“石锁功”。高邮撂石锁作为民族传统的项目,是以回民参与为主、汉民共同参与的,体现了回汉一家亲,展现了民族团结,在本地具有及其深厚的群众基础。

  民俗类

  庙会(曹甸古塔庙会)

  古镇曹甸历史悠久,自古繁华富庶、商贾云集,文化底蕴深厚。“古塔庙会”依附千年古寺定善禅寺,从宗教信仰起始发展成为宗教、民俗展示、集市贸易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活动。

  (来源:扬州发布)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