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河水生态修复工程正在抓紧施工,今年年底,这里将呈现出一条河清水畅、岸绿景美的滨水公园,像这样的城市河道修复,宿迁市宿豫区已经完成了14条,中运河的候鸟云集、马河的钓者纷至、泰山河的波光粼粼……正是这一项项高品质城市建设工程,聚集着宿豫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便捷城市”建设, 城市有“速度”
宿豫区新建一条白云山路,方便了沿途四个小区居民通行。
家住翰林华府的林佳说,她在市区上班,以前上班要走项王东路,车多、人多、红绿灯多,耽误时间还不安全,现在骑电瓶车走白云山路,比以前至少节省时间20分钟左右。
近年来,宿豫区不断推进道路综合改造提升,路面拓宽、沥青面层;一路一特、路道花香;交叉口渠化、安全岛美化,城区道路“脱胎换骨”,新建、改造的130多公里的城区高品质路网,方便市民出行,提升城市通行速度,成为了活跃整个宿豫全域的经济脉动。
“宜居城市”建设, 城市有“温度” 以人民为中心,打造有“温度”的城市,是宿豫区城市建设的不懈追求。
近年来,以园林绿化建设为切入点,不断推进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先后打造了中运河风光带、西楚大道、洪泽湖东路、樱花园、书香园、千鸟园广场、运河体育公园等一批批高品质园林工程。中心城区绿化面积达1155公顷,城市绿地率由建区前的15.20%提升到42.68%。园林绿化建设,提升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也提升了市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家住卧龙湾小区的退休老师王天阳说:“我家靠近中运河风光带,我们每天都生活在鸟语花香中,感觉非常幸福。去年我家的东边又新建了运河体育公园、顺河集遗址公园,让我们在漫步休闲间,又多了几份惬意和从容。”
围绕城市更新,不断改善居住环境。近年来,宿豫区先后筹建6个保障性住房、实施11个老旧小区改造、14个棚户区改造、引进12个“名居”住区,近5万户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海绵城市”建设, 城市有“韧度”
城市建设高质量,“面子”要好看,“里子”要耐看。
宿豫区在安全韧性城市建设过程中,紧紧抓住宿迁市全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契机,全面推进水安全保障、水环境治理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果,先后获得中央近2亿元的专项奖补。
提到水安全治理,家住在洪泽湖东路南侧锦华名园的李琼说:“每遇大雨,洪泽湖东路会积水,洪泽湖东路在改造后,大雨后半小时积水消退,中雨基本无积水,沿途打造的‘秀美水岸、碧波楼影、生态林弯’路景,在雨中观赏,更是别有风韵。”
宿豫城区在设计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中,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在城区外河新建 1 座排涝标准达20年的泵站,项目设计流量46立方米每秒,安装全贯流泵机组2组6台套,目前正在紧张施工,投入使用后,大暴雨、强降雨期间,城区排水能力将大大增强。
水环境治理,宿豫区克服资金难题,先后投入21.3亿元,完成城区世纪河、中运河、泰山河、宿泗路河、马河、江山河等16条河道生态修复,清淤疏浚土方325.34万立方米,砌块护坡180.8公里,栽植水生植物110万平方米、坡岸植绿630.2万平方米、建设截污管道121公里,污水管网133公里,排污口151个。通过综合治理,让河道重新焕发生机,一条条碧波荡漾、花红柳绿的河道风景,让市民切身感受到宿豫城区的高宜居度和舒适感。
宿豫区以民为本的城建理念,成就了城市的高品质,为实现城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来源:宿豫区融媒体中心/孙维兵、汪文 编辑/张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