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悠悠的运河水声,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小学的学生们起了个大早。他们结伴而行,在校园旁边的古运河两岸捡拾垃圾。该校副校长孙永伟陪伴着这些“运河小卫士”。他们一边干活,一边背诵着有关大运河的古诗词。
对于孙永伟来说,鱼翔浅底、天朗气清的运河边是天然的课堂。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邗江区实验小学立足打造故事校园。孙永伟希望孩子们可以从运河故事中获得体悟、收获成长。
团扬州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中华文明与优秀传统文化闪亮的名片,大运河历史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内容。他们联合相关大、中、小学校,将运河思政嵌入课程教学中。此外,他们还为青年人了解运河、感受运河提供平台,并借此提升青年人核心素养,培养家国情怀。
“小主播”讲述运河故事
“嘟嘟说运河”直播栏目是扬州邗江区实验小学师生们课余喜欢收听、收看的线上节目。直播间的“小主播”都是由该校学生“客串”。他们录制视频,为同学们讲述大运河的历史与人文风貌。
校长黄彪谈起大运河如数家珍。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运河的历史事件已经家喻户晓。“可以说,扬州与大运河一直以来紧密相连,扬州是运河的长子。”怀揣着对大运河的情感,节目录制时,他都会亲自为“小主播们”加油打气。
该校学生苗涵驿就是“嘟嘟说运河”的“小主播”。今年3月,他参与录制直播节目——《陈登重开邗沟》。录制前,他与语文老师杨琴一起查阅相关资料,撰写、订正直播稿件。对于苗涵驿来说,这样的学习方式“更有体验感,更与众不同”。
苗涵驿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消化”深奥的古文,并用“大白话”讲给同学听。“通过看视频、听故事,我仿佛看到了当时人们疏通淤塞河道时的场景,困难重重,工程浩大,古代劳动人民实在太了不起了,我们要学习他们身上不屈不挠、为民造福的精神。”面对镜头,苗涵驿动情地说。
这些年来,黄彪敏锐地关注到,这种教育方式其实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对于年龄较小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其实并不明白思政的字面含义。但在“小主播”与老师们讲述的引人入胜的故事中,同学们被家国情怀所感染,已经达到思政教育的效果。
这些年来,团扬州市委以运河为媒,打造具有扬州特色的大运河文化研学内容,引导青少年在研学实践活动中感受运河魅力,深耕扬州文化意义深远。用好大运河资源这本“活教材”,扬州市各级团组织进一步放大运河研学活动的感染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引导广大青少年厚植爱祖国、爱家乡的深厚情怀,让扬州运河遗产点成为青少年的“打卡”热门地。
“数字化”体悟运河精神
在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的大运河岸堤上,古人放置着一尊铁牛。仇清泉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多年。2022年11月,她在扬州翠岗中学任教时,就从这尊铁牛着手,为同学们带来一堂别样的运河思政课。
课堂上,仇清泉带领着初一学生讨论着一个核心问题——古人在大运河岸堤放置铁牛的寓意是什么?经过分组讨论,学生们得出统一意见。他们认为,我国古代文明以农耕文化作为主要文化。这时,牛是许多美好事物、美好品德的形象代表。
在课程中,仇清泉对学生们进行创新性引导。她首先肯定学生们的想法——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随即,她又提出一个反向思维的问题,那“牛脾气”又指什么?
仇清泉告诉学生们,“牛脾气”指固执、倔强,也可能指牛所代表的美好的一面,如执着、坚持原则,不轻易妥协。跟随着运河边上的铁牛,仇清泉向同学们讲解起“三牛”精神——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
在仇清泉动人的讲述中,运河成为自然的教学空间,书本上的“三牛”精神等思政知识点可以针对性地嵌入其中,让学生们体悟运河精神。
如今,仇清泉成为扬州京华梅岭中学的校长。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她希望通过《四大名著》中的大运河、大运河美术作品等有针对性的课程选题,为同学们奉上更多的“思政大戏”。
扬州是一座与京杭大运河同龄的城市。千年大运河见证扬州“依水而存,因水而兴”的发展史。2014年6月22日,扬州作为中国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参加了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中国大运河正式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扬州各级团组织深挖大运河美育资源,将运河文化引入美术、文学等艺术领域,挖掘其内在思政元素,并开展跨学科尝试。
“那个水边的植物是芦苇吗?”“湖里的水会影响土地松软吗?”……近日,在扬州北湖湿地公园内,50余名中小学生顺利完成“行走运河思政课”系列研学活动。与其他课堂不同,这门课不仅有实景课堂,还可以通过手机端开展线路共建、课程共创、成长打卡等数字化活动。孩子们在虚拟与现实间来回穿梭,沉浸式感受新时代的运河新貌。
这是团扬州市委联合相关部门打造的全国首款OMO(线上线下融合)研学平台。2022年平台在世界运河论坛上一经发布,就成为全场焦点。平台集合了运河课程、研学地图、线路共建、成长打卡、研学报告等版块,涵盖了运河沿线360余个研学点位的5000余份资料,全貌展现了大运河的无穷魅力。
“平台实现了教育属性、文化属性和时代属性的交织融合。”研学大运河平台负责人程颢介绍,目前,研学大运河平台通过数字赋能,创新讲好新时代大运河故事。一年多来,数字手段赋能运河思政,平台已经让5000余名中小学生体验了一场穿越历史、横跨中国的“运河大思政”。
这些年来,在团扬州市委的支持下,地处古运河畔的校园内,以运河文化为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更进一步普及。围绕“扬州运河文化”为主线,团扬州市委针对生态文化、教育文化、书画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等进行寻访探知,将青年发展型城市等理念植入,采用步行、骑行等绿色环保方式,进行一系列的深度看扬州研学活动。
“好地方”开展运河思政
9月底,一场运河思政在南水北调原点江都水利枢纽顺利开课。
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杰是这堂课的主讲教师。作为运河文化研究专家,他常常奔波在运河两岸,亲自为孩子们讲解运河里的中国故事。
早在2005年,黄杰就与大运河结缘。彼时,他参与创作一款关于扬州的文化纪念品。为了做好大运河主题纪念品,他开始了解大运河、研究大运河,为青年们讲述大运河,吸引他们投身大运河的研究、保护事业。
在黄杰看来,运河思政的教学中,青年不仅是吸收大运河文化养分的学生,更是大运河文化传播的“小老师”。在他的鼓励下,扬州大学水利学院的学生们利用假期时间,进入社区、中小学为居民与孩子们带来大运河知识普及等相关课程内容。
在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王恒富看来,运河与青年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运河涉及文化、生态、生产等多领域知识。因此,运河思政更是跨学科教学的一次重要探索。无论是《春江花月夜》等文学作品,还是音乐、绘画或红色故事……运河思政在学科交叉中让青年人养成核心素养,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
为引导青少年学习扬州文化,发掘扬州历史,团扬州市委通过专家解读、实地探访的研学旅行活动,在实践中近距离接触运河文化,增强青少年运河文化的体悟,提升青少年的核心素养,培养他们乐观积极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沟通交流的社会能力,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青少年在广泛参与中学文化、修品行、练本领,树立“我是扬州主人翁”的理念,展现出扬州“好地方”朝气蓬勃的青春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