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泰兴市曲霞镇肖榨村,稻穗摇曳绘出一幅金色丰收画卷。稻田中央,一组精密测量仪器引人注意。
“这是全省首个农田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场,它补齐了农业生态系统场景关键一环,标志着我市立体化碳汇监测网络初步建成。”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姚晟说,农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和碳平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碳通量观测有助于更准确地了解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碳水循环过程及其环境控制机理。
记者在现场看到,碳通量观测设备由红外气体分析仪、三维超声风速仪、温湿度传感器等12台仪器组成。“设备能实现农田生态系统碳通量自动连续观测,核算典型区域乃至全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汇量。”市生态环境局科技与监测处处长何锋告诉记者,“这个爪子一样的仪器就是三维超声风速仪,是整个设备的核心组成,后面的黑色部分是进气口,用于将气体抽进分析仪中测算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的浓度。”
据介绍,三维超声风速仪和气体分析仪每0.1秒测量1次大气里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以此来判断碳的吸收与排放。“一般情况下,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约为400ppm,我们的设备可感知其1%以内的细微变化,从而更精确地记录气体浓度情况。”何锋介绍,采集的数据将实时回传后台,工作人员每半小时统计一轮最新变化。
碳通量观测结果显示,生态系统净交换量随着环境温度、光照辐射变化,具有明显的单峰型日变化特征。其中,早上8点到下午4点是碳吸收的主要时间段,晚上8点至次日凌晨4点为碳排放的高峰期。从单位面积固碳量来看,每平方米水稻的固碳量因水稻生长周期及光照辐射变化呈明显的变化。
自9月26日设备正式运行至10月25日,观测统计数据表明,一个月时间内,该区域农田生态系统每平方米净交换量约79.98克碳,这为全市乃至全省碳减排工作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据悉,今年7月,我市正式启动农田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场建设工作,泰兴市曲霞镇具备江苏省农作物耕作典型性特征,并具备良好的供电、网络、托管等条件,因此被选为碳通量观测场建设地。
近年来,我市一直稳步有序推进农田生态系统碳通量监测相关工作,积极探索农田生态系统碳通量监测技术,成功争取省级环保专项资金用于农田碳汇监测,并将泰州市监测点纳入国家碳汇监测网。下一步,我市将充分依托农田生态系统观测场,进一步提高碳汇监测能力,掌握不同时段农田生态系统碳汇变化趋势,为探索建立我省碳监测评估体系提供科学高效的应用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