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南通三医协同“医•药好通”第二场展示交流会在海门举办。医疗、医保、医药三方齐聚,优化本地医药企业产品临床应用,助力三医协同共赢。
活动现场,市医保局与崇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交通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在崇川区与上海交大“一基金两基地”校地合作模式的基础上,联合创建“智能医疗创新基地”,畅通供给侧与需求侧,延长合作链,推动南通创新医药企业的产品尽快落地应用、挂网参加集采。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交大Med-X 研究院副院长顾力栩教授表示,交大与崇川“一基金两基地”的合作经过6年时间,已经孵化出了包括精劢医疗在内的一批优秀企业。但是这些创新生物科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瓶颈就是产品和器械如何入院,如何服务到基层百姓。新创建的智能医疗创新基地,进一步融入了医保局的支持力量,三方就可以共同来推进,促使好的技术尽快在医院落地。
活动中,市医保局还现场发布了《南通市地产药品、医疗耗材目录库(第一批)》及《医保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积极推动本地产品进入医疗机构的采购目录,摆上零售药店的货架。据悉,首批地产药品共160种,地产医疗耗材238种,涉及医药企业23家。
此次活动共邀请了全市62家二级综合及以上定点医疗机构相关负责人和35家医药企业负责人,多方面对面交流,互换供求信息。其中,12家医疗机构与医药企业分别签署了采购协议,采购产品包含外科缝线、内热针治疗仪、冲击波治疗仪、硝呋太尔、甲磺酸伏美替尼片等,采购规模超12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