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张“15分钟教育圈”地图 南京市课后服务再升级

2023年10月26日 18:59:15 | 来源:我苏客户端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走进航空航天馆感受先进的航天科技,在昆虫博物馆探寻昆虫的奥秘,在田间地头观察植物的生长……自“双减”工作开展以来,南京市玄武区整合区域内教育资源构建课后服务“15分钟教育圈”,带领学生们走出校园,在实践中增长见识。由江苏省教育厅、江苏新闻广播共同推出的系列报道《“科教兴国”有我(第二季)——“双减”中的科学教育加法》,今天走进南京市玄武区,跟着“15分钟教育圈”地图玩转科学,让课本知识“活”起来。

  “15分钟教育圈” 助力孩子科学梦

  秋高气爽,水稻收获忙。江苏省农科院水稻实验基地迎来了一批小访客,他们是南京市孝陵卫初级中学小学部的学生们。大家头戴草帽从学校出发,不到十分钟,就到了水稻实验基地。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近距离观察水稻,了解粮食生产的奥秘。

  学生陈嘉睿说:“跟着江苏省农科院的蒋老师,我们知道水稻如何生长,有哪些品种。有些稻穗是黑色的,那是因为稻穗生病导致营养不足。”

  从田间地头到实验室,在江苏省农科院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探访农业科学的奥秘。南京市孝陵卫初级中学小学部副校长黄海说,学校依“15分钟教育圈”,构建层次立体、内容多元、特色鲜明的育人体系。“我们与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开展了种子探秘、粮食安全等主题课程。通过整体活动设计,切实提升孩子们的科学素养。”黄海说。

  “江苏省农科院充分整合全院的科技资源,面向社会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开展科普教育。”江苏省农科院科研基地管理处处长艾玉春说,“让学生们了解农业科学知识,感受农业之美,增强农业强国、科教兴国的意识。”

  落实“双减”以来,南京市玄武区多所学校对接“圈内”公益性教科文体场所,构建“15分钟教育圈”。如今,“15分钟教育圈”再升级,点开手机,可以非常方便地浏览校园周边科教图谱,60多个科教文博及高校科研院所教育场馆资源,形成“课后服务科教资源清单”。以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为例,在“15分钟教育圈”内,学生们可以走进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中山植物园等,以研学的方式探究科学的奥秘。

  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科学老师吴凡说,学校将周边优质高校资源与校外学习资源整合,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挑战性的科学资优课程,如《课桌上的航天科技》《机甲大师》《卫星学科班》等,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在课程的引导下,发掘学生的潜能,尽展所长。

  二十多所“星光基地学校”  让优质教育服务更多学生

  丰富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是学生实现知识转化运用创造的重要路径。2023年,区内二十多所“星光基地学校”组成星光联盟开展科创营地活动,为学生的实践创造、科技创新赋能。

  “我们曾拆解过收音机、摩托车、电风扇、收纳盒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探索内部结构与原理,利用现有的材料尝试复原,展示重构能力,创建新的模型,适应儿童好奇心,在动手动脑中实现自己的科学梦想。”南京市中央路小学副校长仲召弟说。

  “在科学的探究实践过程中,带领着孩子走向生活,同时去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南京市长江路小学科学老师袁洋说,“学校以‘学科+’的方式,形成跨学科教学。比如我们会把科学和语文进行融合,用苍耳的结构来理解自然界中生物的独特本领,从而让孩子对课文中有关生物的描述有更深刻的理解。”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玄武区“科学+”协同育人链持续发力的核心动能。校内,配足配齐科学专职教师,开发“萤火虫青年班”“像工程师一样思考”等科学教师专业培训项目,加速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校外,建优“校外科技志愿者”团队,注册科技志愿者4196人,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

  南京市玄武区教育局局长张恒柱说,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不仅要满足儿童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更要铸造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为他们埋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奉献科学的种子。“我们会坚持不懈用科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用科学唤醒学生的求知欲,用科学培育学生的创造力,用科学激发孩子们对真善美的渴望,让每一名学生今天热爱科学,未来奉献科学。”

  (江苏新闻广播/沈杨 编辑/国正)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