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10月25日,无锡市滨湖区文化高质量发展大会暨“江苏省书香城市建设示范区”创建推进会召开,会上,《滨湖区文化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作为区域软实力的核心,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文化高质量发展就是赢得区域竞争的“关键变量”。占据文化制高点,才能掌握更多“创新话语权”,此次滨湖发布《滨湖区文化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围绕思想引领更加突出、文化形象更加鲜明、文化供给更加完善、文艺精品更加迭出、文化产业更加繁荣、文旅消费更加提振、文化队伍更加壮大等七个发展目标作出了“文化强区”建设的具体部署。此前滨湖出台的《滨湖区加快建设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的政策意见2.0版》,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单列,制定了《支持文化发展》和《关于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数字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1+3”专项资金配套扶持政策,精准匹配了企业实际发展特点和阶段性扶持需求,强化了全产业链扶持、全要素保障和全周期服务,明确对符合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实际投资总额1000万元以上的文化产业新建设项目给予奖励,最高200万元。一系列务实、管用、实效的举措,让滨湖文化更高质量发展定位精准、路径明晰、行动有力。
如果说科技创新产业是“产业之魂”,那么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思想创新产业”就是“未来之光”。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打造四大文化产业集聚区——运河湾文化展示传播区、红沙湾数字文化产业集聚区、蠡湖湾创意设计产业功能区、灵山湾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区,加快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总部经济、枢纽经济的融合发展;以文旅企业的“上量、上规、上云、上市、上榜”为切入点,打造头部强、骨干硬、末端活的文化产业经营主体结构;既抓存量挖潜,深耕太湖山水、5A4A景区等成熟文旅资源,又抓增量拓展,聚焦文旅新经济,催生消费新热点,用一系列文旅消费新时尚,传导带动文化产业升级。
绝版山水、风光旖旎,文脉浑厚、风韵悠长……滨湖是一片沉淀下乐观通达、开放包容精神气质的人文沃土,也是一座生机澎湃、动能不竭的宜居之城。近年来,滨湖区一体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文化繁荣和文明进步共同提升,引育文化类企业近2500家(其中规上企业136家),文化从业人员超过2.1万人,路通视信、中粮、中设等3家文化企业在国内外上市或挂牌,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43%、位居全市第二;建成荣巷24小时城市书房、富安“水韵钟书房”,运河外滩等3个场馆获评“江苏省最美文化空间”,《人世间》等26部文化作品荣获国家和省级奖项。
人文与经济交融共生、相得益彰,多元文化在方寸之间绣出精微幸福感,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无锡新实践的征程中,人文经济学成为领略滨湖发展新气象的另一种展开视角。如今,伴随着滨湖区文化高质量发展大会的召开,新的使命已经来临——到2025年,打响“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中国数字影都”“近代民族工商业发祥地”“现代运河客厅”等“四张城市文化名片”,打造无锡乡贤馆、区公共文化艺术发展中心、“芸台书舍”钟书房旗舰馆、融创秀演艺中心、锡西片区公共文体活动中心等“五大文化地标”,使滨湖成为更加开放包容、更富创新活力、更显人文关怀、更具时代魅力、更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强区。
“新时代新征程上,滨湖走好走实文化高质量发展之路,关键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依托厚重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资源禀赋、坚实的发展基础,打造更具文化感召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靓丽太湖湾、活力科创带。”滨湖区委书记孙海东在会上表示,要通过打造独树一帜的文化标识、形成更多城市标志性文化成果,把好山好水的深度价值挖掘出来,把滨湖收藏的关于江南的美好想象释放出来,让厚重的人文底蕴展现出时代韵味,进一步提升滨湖的辨识度和识别力,给更多人心目中烙上滨湖的文化印记,形成憧憬滨湖、向往滨湖的“流动想象”。
记者:江苏广电无锡中心站/路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