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炎夏,江苏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的陆明星副教授一刻也没闲着。他顶着高温,把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普查员走过的路重走了一遍。查、问、看、访,通过实地检查外来入侵物种普查登记App使用情况、踏查方法选择、外来入侵病虫害识别准确性,以及纸质表格的填报情况,对镇江市京口区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普查工作开展全过程跟踪质量控制。
江苏省高度重视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质量控制工作,始终将其看作普查工作的“生命线”,从把好源头关、动力关、转化关入手,探索出了提升普查质量的工作机制和具体举措,推动普查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强化顶层设计
把好责任落实“源头关”
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对象覆盖农田、渔业水域的植物、农作物病虫害和水生动物3大类,涉及管理部门众多,如何保证普查质控各项任务落实落细落到位?如何确保事有人管、活有人干、责有人担?成了摆在江苏各级农业农村部门面前的首道难题。
对此,江苏省农业农村厅高度重视,从理顺工作关系入手,制订出台普查和质控方案、技术规程以及省级财政专项支持政策实施意见等10余份文件成立由分管厅领导为组长的省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工作指导组和专家质控组,有效形成了领导小组定期会商、质控专家技术把关、3个条线分类指导的“1+1+3”普查工作机制。
牵头负责全省普查工作的厅种业管理处处长马爱京说:“通过‘1+1+3’的工作机制,不仅厘清了工作关系和部门职能,更从源头上落实了普查质控责任,保证普查数据质量和可追溯。”
强化要素集聚
把好普查质控“动力关”
由于普查工作首次开展,管理与普查质控人员缺知识、缺经验,如何快速“补课”?江苏以“学”开路、向“训”发力。各级农业农村部门邀请专家,通过线上与线下、会场与现场相结合,举办普查业务培训400余场,参与人数多达12000余人,编发农业外来入侵物种图谱共计2000余份,有效提升一线人员普查质控能力。
“通过参学参训,不仅掌握了普查质控的思路方法,更对自己履行岗位职责、把控普查质量有了底气。”靖江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德说。
江苏针对情况不同的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质控方式。例如对技术保障基础好的区县采取联动质控,做到一个不漏、现场审核,完成一个、销号一个。“省市县三级联动质控,不仅保证了普查数据的质量和审核通过率,更让基层减了负,节省了很多人力财力。”扬州市农业农村局种业管理处处长杨进说。
此外,江苏省对地域位置相邻的设区市采取交叉质控;对第三方技术力量偏弱的普查区县采取重点质控,按照职责分工和责任区域,加强面对面指导帮带,为提升普查质量把脉会诊、开方送药。
强化常态落实
把好质控成果“转化关”
近日,南京组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为期一个半月的加拿大一枝黄花专项整治行动,重点聚焦闲置待开发地、公路铁路沿线、林地等区域开展集中防除。全市共出动机械8900余台套,23.3万余人次参加防除,累计铲除加拿大一枝黄花约9.8万亩,对适宜耕种地块开展复耕复种,有效遏制其再生。
“专项整治行动之所以取得明显成效,关键是前期各区加拿大一枝黄花普查位置定得准、面积查得实、宣传跟得上,实现了精准防治、事半功倍。”南京市农业农村局种业管理处处长虢佳花说。
为加快形成沟通协作平台,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主动会同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等10部门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厅际协调机制,并与上海、浙江、安徽等四省市农业农村部门签署长三角区域外来物种入侵联防联控机制建设工作备忘录。
同时,江苏利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重要宣传时点,加强防控常识科普宣传。通过悬挂横幅、播放宣传微视频等形式,宣传介绍外来有害生物的识别、危害和防控等知识。在广大农村地区,江苏多次开展有奖知识问答,为农民免费发放米面蛾诱捕器、蟑螂药等防治物品,、不仅提高了群众防范意识,还营造出全民参与、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