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2024届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187万人,同比增长2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他们的就业,牵动着全社会关注的目光与期许。今年10月份以来,江苏省政府、用人单位及学校多路并进,连续组织面向2024届毕业生的专场招聘会,助力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双向奔赴”。那么,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如何,是否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相匹配?来看记者的教育观察。
求职者:看重薪资待遇、专业对口、所在城市
10月21日,江苏省暨南京市2024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公益供需洽谈会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启动,1218家用人单位带来6.9万个岗位。与此同时,由江苏省级层面统筹规划的 2024届高校毕业生百校联动就业活动,以及秋季校园招聘月城市专场、重点产业及行业专场,也在各地各校紧锣密鼓地进行。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各用人单位纷纷拿出满满诚意,有的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多机遇、多维度职业晋升空间,有的为新入职员工配备工作、生活和心理导师,还有的提供管培生岗位,通过多次轮岗,帮助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我们今年的应届毕业生招聘人数,已经超过我们招聘总人数的50%了。这个数据在近3年以来,都在持续攀升。”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业务主管张译夫告诉记者。
南京才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人力专员李逸说:“对于企业来说,他们现在是应届毕业生,工作经验为零,我们用人单位是完全能够接受的。”
记者采访时发现,毕业生找工作最为看重的,是薪资待遇、专业对口度、以及工作单位所在的城市。
“你最看重的是什么?”面对记者的提问,有求职者毫不犹豫地回答“薪资”。他说:“肯定是薪资。我是硕士研究生毕业,我对月薪的要求,是8000元以上。”
一名南通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对月薪的要求是6000以上:“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薪资。”
“我是学车辆工程的。我最理想的工作,就是到研发岗,参与汽车设计。”“我向往的城市是南京、苏州、无锡这些地方。”“我一般不考虑南京这座城市。虽然南京的企业有很多,但这里的房价比较高。”
也有一部分求职者,对自己未来的目标尚不明确。在招聘会上,面对众多的用人单位,显得有些茫然。有人告诉记者:“我现在想找一个实习的工作。目前没有什么理想,先找到实习的工作再说。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目前也有规划或者目标。”
还有一些学生,则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找工作。有求职者说:“我还准备考研,就是来招聘会现场看一看的。”一名师范生说:“我现在一边准备考编,一边找工作,想看看有没有其他一些较好的就业机会。”
招聘方:看重求职态度、自身定位、实习经历
在双方面谈的过程中,积极向上的求职态度、对自己清晰的定位、以及大学期间的实习实践经历,是招聘单位最为看重的。
苏州上元经纬培训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主管张娜介绍:“积极向上的,愿意学习且学习能力较强的,职业规划又比较清晰的,有自己明确想法的,是我们需要的。”
釜川(无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招聘专员穆福勇说:“你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而不是别人说什么,就会改变自己的想法。人云亦云型的求职者,企业一般不会考虑录用。”
江苏南山电子工业有限公司人事行政主管丁雅璐说:“作为毕业生,刚出校门,还是脚踏实地一点比较好。你不能只看现在入职时的薪资,因为之后肯定有很大发展空间的。企业肯定会给你机会的,如果你各方面能力都很优秀,肯定会给你涨薪。”
用人单位建议,有求职意向的毕业生,尽可能多参加招聘活动。这既可以为自己带来更多的机会,还能更好地了解最新的就业形势,积极、理性、正确地面对接下来的就业选择。
江苏红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招聘主管宋春雨说:“我们也接触到一些学生,他们还在凭着自己的想象找工作。随着人工智能发展,有些岗位,已经开始慢慢被机器人所取代了。”
有学生认为,只要不就业,就有应届生身份。于是,在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之前,有人不签协议不就业,甚至故意延期毕业,这往往会弄巧成拙。
连云港杰瑞药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邵自强说:“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你一年都没找到工作,肯定是有原因的。你今年没找到工作,明年的应届生也出来了,那我为什么不招明年的应届生,而再招上一年度的毕业生?”
江苏金卓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主任陈欣说:“用人单位就会觉得,他这么长时间没找到工作,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还是他的眼光太高?拿我们企业来说,我们是敞开招聘的,也就是说对于社招和应届生,都是平等的。”
专家:先就业再择业 不提倡“缓就业”“慢就业”
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提醒,2024届高校毕业生求职时间较为集中,劳动力供给数量巨大,且都是初次就业,这会带来不小的压力。为此,建议先就业,再择业。就业先于择业。“缓就业”“慢就业”,不值得提倡。
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胡建平说:“我们要看清,现在处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我们的大学毕业生,更多的应该是到基层去,到生产服务的一线去建功立业。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再通过市场化、社会化的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适合于自身成长与发展的工作,才是最好的。”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姜坚 谢健 编辑/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