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人社厅联合省科技厅工信厅、文旅厅、乡村振兴局和总工会评选的“2023年度十大绝技绝活”名单出炉,大丰非遗项目大丰瓷刻上榜。用铁锤和金刚钻在瓷面上敲打出深浅不一的点,积点成线,再形成画面,一敲一凿一勾一刻一抹一画,方寸之间容万象,这就是大丰瓷刻。
瓷刻,历经三百多年岁月,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相传清乾隆皇帝喜在瓷器上题诗,用以寄情抒怀。为使御迹能保留长久,宫庭艺人就想办法将墨宝刻于瓷器上,从而产生了瓷刻。在清代道光年间,清宫内务府记事档中称其为“瓷上刺绣”,由于工艺复杂、成本高、成品率低,往往丝毫的瑕疵就会使瓷器沦为废品,从而当时只有皇家及王公贵族才能享用。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丰瓷刻工艺甚为精巧,以刀工精致、线条流畅、意境深远和人物雕刻惟妙惟肖而著称,其以瓷器为载体,以钢凿、铁锤为工具,利用瓷器本身特有的丽质和凿刻后产生的崩瓷效果,将深浅不一、疏密不同、长短不齐、有粗有细、有虚有实的凿刻技法与刀法结合在一起,将作品的物象机理生动地再现于瓷器表面,既有洒脱的书画笔墨之韵,又有浓烈的金石雕刻之趣。用钻刀在釉面上刻画,无疑是硬碰硬,稍有不慎就会破裂,对创作者要求极高。因此在民间,能掌握这项技艺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作为“大丰瓷刻”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银付从事瓷刻技艺已有30余年,他的瓷刻作品技法多样、风格独特,创作出了许多艺术珍品。陈银付自幼受父辈瓷刻技艺熏陶,12岁那年已基本掌握瓷刻全面技艺,并能独立制作瓷刻作品。为了追求瓷刻技艺的精进,陈银付几乎把中国所有有瓷刻的地方都走访学习了一遍。研修艺术设计、学习油画、参加培训班……还因此放弃了自己创办的企业,全身心地投入到瓷刻艺术中。怎么让瓷刻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重新认识瓷刻,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陈银付心头。他陆续创办侍郎瓷刻工作室、盐城市大丰区瓷刻世家工艺厂,在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瓷刻课程,让瓷刻传承之路越来越宽广。
“传承,关键在人。” 陈银付入选2023年“全国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首批20人名单,10月8日扶持计划培训班开班,他在这里接受导师辅导、打磨技艺,发挥光彩事业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传统工艺振兴。陈银付不仅严于律己,他还先后培养出4名市级非遗传承人,4名区级非遗传承人,1名省级乡土人才“三带”新秀,1名市级乡土人才“三带”能手。这些传承人都能熟练掌握大丰瓷刻传统技艺,独立完整展示瓷刻技艺。
从第一件作品《麋鹿王》被认可,到荣获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特别金奖。瓷刻作品《燃不尽的乡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定制瓷刻作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赠送英国埃塞克斯郡议会、《比利时国王菲利普和王后玛蒂尔德》作为外交部外交礼物赠往比利时,陈银付对瓷刻的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认同,他启动瓷刻技艺进校园、进景区、进生活等系列传承活动,推动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在更大程度上挖掘非遗文化美育育人功能。
“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路途上,我将继续发挥一名非遗传承人的光和热,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重任,为促进共同富裕和家乡建设发展添砖加瓦。”陈银付用行动诠释着一个瓷刻传承人的匠心与情怀。
大丰瓷刻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大丰瓷刻匠人们潜心钻研瓷刻技艺,聚焦非遗创新应用,正是他们的存在,让地方绝技绝活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实现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富民增收。
(来源:大丰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高予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