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是中国人家家户户的重要粮食之一。还记得小时候淘米时候的样子吗?把石子挑出来,把干瘪或者颜色不同的拿走后才会煮饭。现在,我们淘米时候已经很难发现颗粒不同的米粒或者石子了。那是为什么呢?
10月12日-13日,2023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全媒体新闻行动走进无锡的物联网企业,了解无锡物联网为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而解决上述大米的问题的企业就是位于无锡高新区的无锡中科德芯感知科技有限公司,这项技术即为通过短波红外成像仪实现粮食色选。
“我们通过短波红外成像仪,能够实现每秒拍摄15000张图片。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粮食作物,通过气体动力技术改变其运动和生长轨迹进行淘汰。”无锡中科德芯感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大福介绍道。据了解,这一技术已经在无锡落地并在全国推广,目前企业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七成。相比于90年代使用的可见光技术能够实现90%的农作物检测率,粮食色选技术填补了剩下10%。与可见光探测相比,短波红外成像仪在有烟、雾霾、粉尘的条件下也表现出良好的探测能力,具有透烟、透雾、透尘埃、识别伪装的能力。
然而,拥有这一项自主生产能力的企业仅仅成立3年。2020年1月,为响应中国科学院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无锡中科德芯感知科技有限公司在无锡高新区注册成立。企业致力于红外光电感知技术,以服务国民经济、传承航天科技为使命,秉承“红外感知世界”的理念,发展红外光电材料与器件核心技术,推动相关技术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企业自主研发的短波红外InGaAs探测器可在室温下工作,具有高性能、高可靠性、低功耗、低成本等一流品质和显著优点,是短波红外成像系统的理想选择。
谈到选择无锡,在响应国家战略的同时,刘大福及其团队更是对无锡物联网产业、集成电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的优势认可。
无锡物联网产业在农业上的探索不仅仅粮食色选技术,无人化农场已经在这里初具规模。
在无锡市锡山区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内,记者看到无人驾驶拖拉机、无人插秧机、无人植保飞机、无人收割机在这里能够按需有序工作。
据悉,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无人化农场项目,通过综合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5G以及大数据等技术,推动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高度融合,实现“全天候、全过程、全空间”无人化作业的项目。
“无人化”农场是以数据为驱动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对农业节本增效具有重要意义。与传统农业作业相比,在5G通讯技术、高精度北斗卫星导航技术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等“智慧农业”的加持下,“无人化农场”每亩可节约种子2公斤以上,增产10公斤,燃油成本降低10%以上,人力成本降低65%以上,土地利用率提高0.5-1%。
与此同时,“无人化”农场通过田间农情感知设备及系统获取实时农情,能够更为准确的掌控生产情况,制定农事计划,有效节约人工巡田投入,并能及时发现异常农情,有效减少农业损失。而通过导航自动驾驶及智能系统,农场则能实现减少人工投入并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同时提升机具的作业性能,改善作业质量。“无人化”使得更高质量的种植和田间管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产量。
为此,锡山区农业数字化综合运营服务平台应运而生。平台通过统一数据标准和接口,以农业资源数字化管理系统、数字化生产运营管理系统、农情监测预报系统、农业智能化作业系统、农业综合服务平台、5G智慧农业应用等6大子系统,为锡山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有力数据支撑,有效实现区域内农业资源数字化、管理网格化、应用层次化及数据高效化。
“电子高精地图和网络融合后,每个田块都有一个数字编号,相当于拥有数字身份,在这个场景里安排每日农事作业,同时能追溯每个田块的播种记录档案。”太湖水稻园区技术负责人介绍。目前这里的无人化农机装备和数字升级改造后的设备为全江苏的高标准农田稻麦、稻油轮作提供了最先进的示范模式。
(来源:江苏广电无锡中心站/徐恺言 编辑/周芃)